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入选《能源电力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
入选《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0-2022年版)》
荷兰Scopus数据库、瑞典DOAJ数据库、日本JST数据库、美国EBSCO数据库、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网络版)》收录
《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及适用场景分析
胡道成, 王睿, 赵瑞, 孙楠楠, 徐冬, 刘丽影
发电技术    2023, 44 (4): 502-513.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2056
摘要572)   HTML69)    PDF(pc) (986KB)(4612)    收藏

工业发展带来了CO2的大量排放,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现阶段技术成熟度较高且未来发展潜力大的碳捕集方法为燃烧后碳捕集技术,主要有吸收法、吸附法、膜法以及深冷法等。对最常用的4种碳捕集方法的发展与工业应用情况进行介绍,分析了几种方法的工业适用场景,尤其是目前正在运行的大型碳捕集项目中应用最多的化学吸收法与物理吸附法。化学吸收法、吸附法以及膜法碳捕集技术的未来发展潜力巨大,能够快速推进双碳目标的达成,助力碳的近零排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2. 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现状与趋势综述
严新荣, 张宁宁, 马奎超, 魏超, 杨帅, 潘彬彬
发电技术    2024, 45 (1): 1-12.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3093
摘要1217)   HTML92)    PDF(pc) (2871KB)(2387)    收藏

近年来,在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下,海上风电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分析了我国目前海上风电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对海上风电装机规模、新增机型以及采用的技术路线进行了汇总。重点介绍了海上风电基础型式、防腐技术和运维技术,其中,漂浮式海上风电是基础型式研究的重点,运维巡检和运维管理系统是风电运维技术研究的重点。通过分析海上风电的发展状况,整理了各项技术的主要技术路线和先进成果。最后,基于目前国内的技术发展现状及需求,对我国海上风电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3. 从虚拟电厂到真实电量:虚拟电厂研究综述与展望
孙秋野, 姚葭, 王一帆
发电技术    2023, 44 (5): 583-601.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3102
摘要586)   HTML88)    PDF(pc) (1765KB)(2381)    收藏

随着大量分布式能源接入电网,虚拟电厂作为一种分布式能源管理技术,因其灵活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而受到了广泛关注。首先简述了虚拟电厂的产生背景,分析了虚拟电厂中的研究热点和新兴方向,介绍了虚拟电厂的组成与结构。并进一步根据虚拟电厂调节目标和功能的不同,将其分为任务驱动型虚拟电厂、经济驱动型虚拟电厂和混合驱动型虚拟电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不同类型虚拟电厂的不同运行模式及其相应的关键技术。最后,展望了虚拟电厂未来的发展前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4. 海上风电设施防腐蚀技术研究进展
贾文虎, 徐群杰
发电技术    2023, 44 (5): 703-711.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2027
摘要520)   HTML72)    PDF(pc) (928KB)(2138)    收藏

海上风电是一种绿色能源,目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海上风电设施防腐蚀技术已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首先,阐述了海洋环境中设备的腐蚀机理,继而介绍了海上风电设施常用防腐技术,包括防腐涂层、阴极防护、预留腐蚀裕量法等;然后,结合实例,重点介绍了飞溅区新型防腐手段中的热喷涂与矿脂包覆覆层防腐蚀技术;最后,简单分析风电设施防腐检测与检修技术,并介绍了我国已建成并网发电的广东珠海桂山风电项目所用的腐蚀防护手段,以期为提高我国海上风电防腐水平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5. 虚拟电厂市场化交易中的挑战、策略与关键技术
许星原, 陈皓勇, 黄宇翔, 吴晓彬, 王宇绅, 廉俊豪, 张健彬
发电技术    2023, 44 (6): 745-757.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3086
摘要454)   HTML142)    PDF(pc) (995KB)(2032)    收藏

随着新能源的大量接入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虚拟电厂能充分发挥灵活性资源价值,其发展前景逐步显现。虚拟电厂参与市场的过程中,其市场交易策略的制定,一方面面临市场机制带来的挑战;另一方面,市场交易与资源的优化调度密切相关,内部资源的可调节能力、不确定性、负荷行为等特点均会对交易策略的制定带来一定的挑战。聚焦虚拟电厂市场交易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总结了适应市场机制的市场策略,分析并综述了处理制定策略所需的不确定性处理、投标分析方法、虚拟电厂管理方法等关键技术,为未来虚拟电厂的研究提供参考与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6. “双碳”背景下虚拟电厂研究综述
彭道刚, 税纪钧, 王丹豪, 赵慧荣
发电技术    2023, 44 (5): 602-615.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3023
摘要554)   HTML111)    PDF(pc) (2333KB)(1956)    收藏

为应对化石燃料日益短缺问题和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威胁,实现“双碳”目标,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在电网中的接入比例不断提高。然而,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随机性和不可控性,且接入位置分散,增加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难度。虚拟电厂(virtual power plant,VPP)的提出为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行路径。总结并阐述了虚拟电厂的概念、分类,比较了虚拟电厂与微电网的主要区别,分别从协调控制、资源聚合与优化调度、参与电力市场等角度对现有研究进行分析并总结归纳,进一步以区块链、数字孪生技术为例,分析数字技术在虚拟电厂中的应用,最后指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虚拟电厂发展前景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7. 虚拟电厂智慧运营管控平台系统框架与综合功能
钟永洁, 纪陵, 李靖霞, 左建勋, 王紫东, 吴世伟
发电技术    2023, 44 (5): 656-666.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2105
摘要450)   HTML75)    PDF(pc) (3853KB)(1954)    收藏

虚拟电厂成为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而虚拟电厂智慧运营管控平台系统则可有效地实现对虚拟电厂灵活可调资源的管理和监控。从系统框架和综合功能角度对虚拟电厂智慧运营管控平台进行了总体阐述,首先,在分析虚拟电厂运营管控框架和参与市场框架的基础上概述虚拟电厂能源生态系统;基于平台体系框架和平台结构框架2个方面特征,分析了虚拟电厂智慧运营管控平台系统框架;从功能结构蓝图、功能物理结构、功能场景应用3个方面分析了虚拟电厂智慧运营管控平台的综合功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8. 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控制策略研究综述
唐鑫, 钱奕然, 方华伟, 李洋, 李思广, 易经纬, 陈伟雄, 严俊杰
发电技术    2023, 44 (4): 492-501.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2079
摘要498)   HTML59)    PDF(pc) (2814KB)(1696)    收藏

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2)布雷顿循环在以第四代核能和太阳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高效利用领域具有巨大发展潜力,而合理可靠的控制策略是保证S-CO2布雷顿循环系统安全、稳定、高效、灵活运行的关键。调研总结了S-CO2布雷顿循环控制特点,并对不同应用场景下S-CO2布雷顿循环相关控制策略进行了总结和对比。结果表明,S-CO2布雷顿循环控制包括运行状态控制、叶轮机械控制、热源控制等,变负荷控制策略主要有容积控制法、透平旁路控制法、透平进口节流阀控制法、压缩机转速控制法等。分析结果可为相关发电领域S-CO2布雷顿循环控制策略选择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9. 基于控制目标的氢-电混动系统能量管理策略综述
王博斐, 肖浩哲, 李国豪, 修文恒, 莫云浩, 朱铭杰, 吴震
发电技术    2023, 44 (4): 452-464.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3003
摘要411)   HTML60)    PDF(pc) (3011KB)(1632)    收藏

氢燃料电池因为高能量密度与清洁低碳的特性,在供能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但由于目前加氢基础设施较少,成本较高,且氢燃料电池动态响应较差,故常采用蓄电池和超级电容与氢燃料电池相结合的氢-电混动方式,给无人机、汽车等载运工具提供动力。混合动力系统的能量管理策略对系统动态性能、经济性及电池寿命等参数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其选用和设计对于控制目标至关重要。介绍了混合动力系统供能原理及方法,根据不同的控制目标,综述了不同的能量管理策略的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分析其特性与应用场合。最后,提出了氢-电混合动力系统能量管理策略面临的挑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10. 电解水制氢-储氢-供氢在电力系统中的发展路线
张春雁, 窦真兰, 王俊, 朱亮亮, 孙晓彤, 李根蒂
发电技术    2023, 44 (3): 305-317.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2173
摘要640)   HTML72)    PDF(pc) (1380KB)(1557)    收藏

氢能作为清洁无碳、灵活高效的二次能源和工业原料,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虽然单独的电解水制氢、储氢和供氢技术都已发展相对成熟,但我国电解水制氢-储氢-供氢的耦合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探索该耦合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发展对氢能与传统电力的协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介绍了电解水制氢、储氢和供氢技术的基本原理、分类及其优缺点,总结了美国、日本和欧盟在电解水制氢-储氢-供氢产业的发展情况,分析我国从制氢到用氢的基本现状,讨论我国电解水制氢-储氢-供氢在电力系统中3种可能的应用模式。最后,基于现状提出推动我国电解水制氢-储氢-供氢在电力系统中发展的建议,为优化氢能的制-储-供-用全技术链发展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11. 氢储能安全及其检测技术综述
曹冬惠, 杜冬梅, 何青
发电技术    2023, 44 (4): 431-442.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2179
摘要543)   HTML76)    PDF(pc) (967KB)(1498)    收藏

氢储能作为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和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在“双碳”目标提出后,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氢储能的安全问题是必须重点关注和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综述了在制氢、储氢、输氢和用氢4个阶段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氢泄漏扩散、氢燃烧爆炸、氢与金属相容性等。同时,对氢泄漏检测传感器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氢泄漏检测技术急需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12. 煤电机组运行灵活性提升技术研究与应用
严新荣, 胡志勇, 张鹏威, 郑成航, 向军, 唐郭安, 刘金亮, 郭剑雄, 黄一博, 于鹏峰, 高翔
发电技术    2024, 45 (6): 1074-1086.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4170
摘要249)   HTML27)    PDF(pc) (1790KB)(1354)    收藏

目的 在“双碳”战略目标背景下,新能源发电大比例接入电网后电力系统对灵活性调节资源的需求大幅增加,现阶段煤电是具备规模化提升调峰能力的电源侧的主要灵活性资源。自2016年以来,国内主要发电企业已实施一定规模的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因此,有必要对灵活性改造后机组实际运行和检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方法 对某公司多台煤电机组实施灵活性改造的技术路线、投资费用、实际运行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现役煤电机组灵活性提升改造后,先进机组最小发电出力可降至18%Pe (Pe为额定负荷)水平;在20%Pe~30%Pe时,变负荷速率可达1.8%Pe/min;平均单位容量投资101元/kW。此外,在灵活运行工况下,改造后的煤电机组发电煤耗大幅升高。 结论 针对煤电机组灵活工况下的运行、检修以及未来进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研究结果为现役煤电机组灵活性提升改造提供参考和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13. 绿电-氢能-多域应用耦合网络关键技术现状及展望
滕越, 赵骞, 袁铁江, 陈国宏
发电技术    2023, 44 (3): 318-330.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2180
摘要652)   HTML65)    PDF(pc) (2364KB)(1345)    收藏

氢能作为一种绿色、零碳的二次能源,是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已成为能源互联的重要媒介。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是未来制氢的主要途径,将促进能源结构调整与转型。然而我国氢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尚处于初始阶段,氢能制备、储运、转换和应用产业链的各环节存在大量问题有待解决。分析了绿电制氢技术、氢气储运技术、氢能应用技术的发展现状,研究了绿电-氢能-多域应用典型场景和网络耦合集成关键技术,可为氢能制、储、用技术的结合和多域应用网络发展提供参考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14. 基于BP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回归的燃煤电厂空气预热器压差预测
苏靖程, 王志强, 屈江江, 张凯
发电技术    2023, 44 (4): 550-556.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2160
摘要186)   HTML32)    PDF(pc) (2625KB)(1278)    收藏

燃煤电厂空气预热器进出口压差过高一直是困扰电厂运行的难题,提前预测空气预热器进出口压差变化并及时调控,将有利于电厂安全运行。基于某660 MW燃煤锅炉运行的分布式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DCS)大数据,应用BP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对该电厂中空气预热器进出口压差进行建模,通过比较2种模型的预测结果可知,BP神经网络模型更适合大数据背景下空气预热器进出口压差的预测。针对BP神经网络模型固有的局部寻优和收敛速度慢等缺点,基于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算法,提出PSO-BP神经网络模型,并将其与BP神经网络、SVR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PSO-BP神经网络模型综合性能最好,对空气预热器进出口压差变化预测精度最高,泛化能力最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15. 我国未来能源系统及能源转型现实路径研究
许洪华, 邵桂萍, 鄂春良, 郭金东
发电技术    2023, 44 (4): 484-491.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3002
摘要393)   HTML61)    PDF(pc) (887KB)(1262)    收藏

基于我国2060年达到碳中和、实现零碳能源架构的需求,针对我国未来能源系统及能源转型现实路径展开研究。结合能源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目前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的实际情况,分析我国实现能源转型的硬约束。通过对比研究碳中和能源解决方案不同技术选择的可行性、主要挑战及全球能源技术发展趋势,推演出在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我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能源架构与零碳能源转型的现实路径。最后,提出未来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系统亟需开展的关键技术及应采取的政策措施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16. 发电系统数字化研究综述
王翔宇, 陈武晖, 郭小龙, 常喜强
发电技术    2024, 45 (1): 120-141.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3030
摘要327)   HTML14)    PDF(pc) (3137KB)(1209)    收藏

随着信息革命的发展与演进,推动新一代数字技术与传统发电系统融合,推进发电系统的数字化建设是支撑能源转型与数字电网建设的重要途经。从发电系统的数字化业务需求出发,总结了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运维和智能运行等多类型场景对于数据的业务需求,从网络结构和数字技术架构两方面阐述了发电系统数字化系统的体系架构,梳理了发电系统数字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与应用,最后探讨了发电系统数字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17. 基于相变材料的半导体热电发电器性能优化研究
高德扬, 蒋中一, 张锴, 孟境辉
发电技术    2023, 44 (6): 842-849.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1118
摘要169)   HTML93)    PDF(pc) (2994KB)(1163)    收藏

近年来,利用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PCM)提升半导体热电发电器(thermoelectric generator,TEG)输出性能及维持TEG长效运行受到广泛关注。针对现有PCM-TEG结合方式复杂且缺乏统一认识的现状,建立了PCM-TEG耦合数学模型,对比了PCM布置在TEG热侧、冷侧及双侧时的系统性能,提出了骨架PCM设计并验证了其有效性。结果表明:骨架PCM设计通过实现TEG热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器件的输出能力,并能利用自身蓄热能力有效地避免热电器件失效;骨架PCM设计优于常规无骨架PCM-TEG的系统性能;热侧PCM-TEG和双侧PCM-TEG设计能有效维持TEG的稳定运行;增强TEG冷侧换热能力,可弥补热侧PCM-TEG系统性能的不足。研究结果可以为下一步PCM-TEG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18. 计及热惯性的热电联产虚拟电厂韧性提升策略
于松源, 张峻松, 元志伟, 房方
发电技术    2023, 44 (6): 758-768.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3097
摘要184)   HTML116)    PDF(pc) (2514KB)(1148)    收藏

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给电热耦合系统造成的影响愈发严重。韧性是衡量系统抵御极端事件、减少故障影响并快速恢复的核心指标。为提升电热耦合系统抵御极端灾害的能力,提出一种考虑热惯性的热电联产虚拟电厂(combined heat and power-virtual power plant,CHP-VPP)两阶段三层韧性提升策略。第一阶段以联络开关成本最小为目标,基于最小生成树理论对系统进行重构;第二阶段以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基于分布鲁棒优化理论制定最恶劣的故障场景下的最优决策。采用列与约束生成算法进行迭代求解。基于IEEE 33节点电力系统+6节点供热系统构建CHP-VPP测试系统,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有效提升CHP-VPP应对极端灾害的韧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19. 考虑可再生能源消纳的多能互补虚拟电厂优化调度策略
张宁, 朱昊, 杨凌霄, 胡存刚
发电技术    2023, 44 (5): 625-633.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3037
摘要316)   HTML70)    PDF(pc) (2116KB)(1145)    收藏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源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全环节低碳化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电已成为必然趋势。考虑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不确定性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利用具备多能互补特性的虚拟电厂(virtual power plant,VPP)是改善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此,提出一种多能互补虚拟电厂优化调度策略。首先,充分考虑多种能源之间的耦合关系,构建计及“源-网-荷-储”全环节的虚拟电厂运行机制;其次,根据所提运行机制,提出以低碳经济为目标的多能互补优化调度模型,通过对各类型装置进行协调调度,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最后,以某地区含可再生能源发电在内的多能互补虚拟电厂为参考案例进行仿真分析,验证所提策略的有效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20. 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示范项目发展现状及实施路径研究
康俊杰, 赵春阳, 周国鹏, 赵良
发电技术    2023, 44 (3): 407-416.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2048
摘要657)   HTML48)    PDF(pc) (749KB)(1129)    收藏

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示范项目侧重从电源侧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煤炭等多能源品种发电形成互补运行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弃风、弃光、弃水、限电等问题,促进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实现电力稳定送出,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总结了多能互补的内涵及构建原则,梳理了首批多能互补示范项目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多能互补项目不同模式的发展路径进行了详细分析。重点从风光资源的评估、新能源场址规划、总装机容量及最优电源配比、储能的优化配置、保障安全稳定的协调控制技术及项目的经济性评价指标等方面提炼出适合多能互补项目建设推广的一般流程及开发模式,最后从顶层设计、市场机制、运营管理等方面提出总结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21. 光伏耦合电解水制氢系统作为虚拟电厂资源的运行模式与经济性分析
宋天琦, 马韵婷, 张智慧
发电技术    2023, 44 (4): 465-472.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2181
摘要359)   HTML66)    PDF(pc) (1085KB)(1114)    收藏

为推进太阳能、氢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并使之更好地与虚拟电厂技术融合,针对光伏电站与电解水制氢的耦合系统,进行了规模化聚合资源运行模式构建和计及资源初始投资的相关经济性分析。同时,结合对光伏电站实际工程项目年出力数据的分析,探讨了该类耦合资源作为虚拟电厂资源时,在实现支撑新型电力系统、促进新能源消纳的同时,可以维持并不断优化自身经济性,并指出了其中值得重点关注的运行模式优化要素、设备功能特点和市场条件,供相关研究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22. 中欧漂浮式海上风电关键技术与产业链合作路径研究
许帅, 杨羽霏, 刚傲, 谢越韬, 张晓明, 刘功鹏
发电技术    2024, 45 (1): 13-23.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3096
摘要341)   HTML27)    PDF(pc) (1380KB)(1114)    收藏

基于中国完善的装备制造体系与欧洲丰富的项目经验优势互补现状,首先,围绕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浮式基础、系泊及锚固系统、动态海缆、勘察设计、施工运输与安装、运行维护等产业链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建立了纵向深层剖析和横向拓展对比的产业链评价体系;然后,结合不同细分领域中欧对比结果提出了18项重点合作领域;最后,探讨了试验交流、合作建设、规模应用、全球推广的中欧合作路径,期望解决国内示范样机浮式基础形式单一、成本高昂、产业链不成熟的问题,并为中欧漂浮式海上风电合作提供一定思路和启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23. 百千瓦级天然气制氢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热电联产系统稳态特性模拟分析
吴磊, 彭黎菊, 李爽, 史翊翔, 蔡宁生
发电技术    2023, 44 (3): 350-360.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2078
摘要602)   HTML51)    PDF(pc) (2474KB)(1113)    收藏

依托Aspen Plus平台建立了百千瓦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热电联产系统模型,该模型由燃料处理单元、热回收单元与PEMFC单元构成。燃料处理单元关键设备模型依据反应动力学参数搭建,PEMFC电堆采用Aspen Custom Modeler自定义模型。验证了关键设备模型的准确性,并分析了稳态条件下设备运行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以电定热运行模式下,可适当减少燃烧天然气进料或者降低重整原料水碳比,以提高系统的电效率与?效率。此外,可调节变压吸附(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PSA)至PEMFC管路阀门,增大电堆阳极进气压力以提高发电量,但不建议增大电堆阴极进气压力,这会导致系统辅助设备耗电量上升、净电效率下降。以热定电时,可采取相反的调节方式,降低燃烧烟气与PEMFC尾气的排放温度,提高系统热效率。研究结果可为调整PEMFC热电联产系统工作参数以实现热电输出合理配比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24. 双碳背景下电除尘器的节能减碳分析
刘含笑
发电技术    2023, 44 (5): 738-744.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1063
摘要262)   HTML106)    PDF(pc) (2503KB)(1091)    收藏

双碳背景下节能提效是燃煤电厂减碳的第一优选,通过对超低排放改造前后干式电除尘器、湿式电除尘器、辅助设备及除尘技术路线进行能效参数分析评测,挖掘其节能减碳空间。超低排放改造前,300 MW级、600 MW级、1 000 MW级机组配套干式电除尘器的高压电耗对应的CO2年排放量分别约为6 000、9 000、14 000 t,且电除尘性能越好,对应的能耗及CO2排放量越高;超低排放改造后,1 000 MW级机组配套电除尘器的高压供电电耗对应的CO2年排放量约为18 000 t,较超低排放改造前增加了约20%,但通过节能优化可减排约60%。300 MW级、600 MW级、1 000 MW级机组配套湿式电除尘器的高压供电电耗对应的CO2年排放量分别约为2 000、2 500、3 400 t;630 MW机组低温省煤器可年减排CO2约19 000 t,280 t/h炉相变凝聚器可年减排CO2约8 000 t。与湿式电除尘技术路线相比,660 MW机组以低低温电除尘技术为核心的烟气协同治理技术路线可年减排CO2约3 000 t。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燃煤电厂碳减排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25.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和粗糙集理论的改进型深度学习短期负荷预测模型
封钰, 宋佑斌, 金晟, 冯家欢, 史雪晨, 俞永杰, 黄弦超
发电技术    2023, 44 (6): 889-895.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3013
摘要377)   HTML74)    PDF(pc) (1704KB)(1065)    收藏

精准的电力负荷预测有利于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针对现行预测算法存在的预测准确度低、模型耗时长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算法和粗糙集理论(rough set theory,RST)的改进型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短期负荷预测模型(RF-DL-RST)。该模型首先基于历史数据,利用随机森林算法提取影响负荷预测的关键特征量;然后将关键特征量和历史负荷值作为深度神经网络的输入、输出项进行训练,并通过粗糙集理论修正预测结果。最后,通过算例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的预测准确度比单一的深度学习模型及不进行预测修正的模型更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26. 海上风电机组国产化研究与实践
孙财新, 张波, 唐巍, 周昳鸣, 付明志, 秦猛, 郭小江
发电技术    2023, 44 (5): 696-702.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2030
摘要274)   HTML49)    PDF(pc) (1191KB)(1063)    收藏

统计并分析了海上风电机组叶片、主轴、电气系统、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和系统的技术现状及国产化状态,针对目前海上风电机组部件与系统中存在的国产化弱项,采用理论分析、材料/部件选型、部件研制、测试验证、整体组装的思路,进行叶片、主轴承、变流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等部件和系统的国产化研制,并采用研制的国产化部件和系统进行5 MW国产化海上风电机组装配,该机组的国产化率达到95%以上。结果表明:海上风电机组的大部分部件与系统具备国产化条件,部分设计(如叶片设计等)所用工业软件仍依赖进口,少部分核心元器件国内仍然缺失。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27. 碳交易机制下多主体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的优化调度竞标策略
郁海彬, 张煜晨, 刘扬洋, 陆增洁, 翁锦德
发电技术    2023, 44 (5): 634-644.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3004
摘要382)   HTML68)    PDF(pc) (3248KB)(1031)    收藏

碳交易机制下,虚拟电厂(virtual power plant,VPP)聚合分布式能源(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DER)参与电力市场(electricity market,EM)交易有助于新能源消纳与提升环境效益。为此,首先,构建风电、光伏、可控分布式电源、储能及柔性负荷的多主体VPP模型,并制定各主体参与电能量市场(electric energy market,EEM)和调峰市场(peak regulating market,PRM)竞标策略。通过EEM及PRM算例展现了VPP参与调峰竞标实现VPP效益最大化及各DER成员利益的合理分配。其次,引入碳交易机制,分析碳交易价格变化与风光消纳率、碳排放量及VPP收益之间的关联性。最后,进一步探索碳汇资源交易对电力价格、产量及能源需求变化率的影响,为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供依据,也为电-碳市场协同下碳市场(carbon market,CM)对EM的价格传导效应及CM价格机制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28. 基于“三流分离-汇聚”的虚拟电厂架构设计
陈皓勇, 黄宇翔, 张扬, 王斐, 周亮, 汤君博, 吴晓彬
发电技术    2023, 44 (5): 616-624.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3060
摘要337)   HTML62)    PDF(pc) (1704KB)(1004)    收藏

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提高,其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带来的电力电量平衡与频率稳定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仅靠集中式的传统电厂难以应对,电力系统中灵活性资源也应该承担部分电力与电量平衡的责任。虚拟电厂(virtual power plant,VPP)作为分布式灵活性资源聚合调控的载体,可以整体参与市场化的电力市场交易和接受电网的调度,为电力系统实时平衡提供重要支撑。虚拟电厂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灵活性资源基础、先进通信与调度控制技术、高效盈利模式与完善的市场政策。虚拟电厂的运营可归于能量网络的能量流动、信息网络的信息交互、价值网络的价值传递。为此,基于“能量-信息-价值”的3层网络体系,分析不同类别虚拟电厂的运行模式与控制方案,提出“三流分离-汇聚”的虚拟电厂架构设计思路,为虚拟电厂的设计、建设和运营提供有益的指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29. 电力低碳转型背景下氢储能的挑战与展望
陈逸文, 赵晋斌, 李军舟, 毛玲, 屈克庆, 魏国庆
发电技术    2023, 44 (3): 296-304.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3022
摘要303)   HTML70)    PDF(pc) (1035KB)(1004)    收藏

随着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作为辅助新能源并网的储能技术受到广泛关注。氢储能和燃料电池技术已被我国列为战略性能源技术,并积极应用到市场和企业发展中。电解水制氢可以平抑可再生能源并网带来的波动,帮助电网削峰调频;燃料电池作为提高能源转换率的发电装置,同时具备噪音小、无污染等优势,是消纳可再生能源的有效方式之一。对现有储能技术的发展现状和优势进行对比分析,着重介绍了氢储能系统目前关键技术和研究方向,并对氢储能商业化发展进行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30. 我国火电行业碳足迹评估综述
单思珂, 刘含笑, 刘美玲, 王帅, 崔盈
发电技术    2024, 45 (4): 575-589.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3088
摘要372)   HTML19)    PDF(pc) (2321KB)(987)    收藏

目的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火电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火电碳足迹评价能直观地表现火电的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量,帮助挖掘减碳潜力。为此,对火电碳足迹评估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方法 介绍了目前火电碳足迹评价依据的主要标准和方法,并对火电碳足迹评价流程进行了概述。综述了评价流程中存在的差异性问题并给出了部分建议。根据工艺流程将生命周期分为上游、核心和下游3个环节,由于核心环节碳排放集中度极高,部分情况下可以忽略燃煤电厂的建造、退役和电力输送环节的碳足迹。 结论 不同类型火力发电的生命周期相似,但垃圾焚烧发电碳足迹不包括生活垃圾的获取过程。无论哪种火电形式,在缺乏实测排放因子的情况下,建议排放因子选取国内外已发布的标准、文献和数据库的缺省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31. 多馈入交直流混联系统小干扰稳定研究综述
刘洪波, 阎禹同, 王曦, 石鹏, 孙黎
发电技术    2023, 44 (4): 565-575.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2050
摘要220)   HTML26)    PDF(pc) (940KB)(948)    收藏

我国电源与负荷的分布特点使多直流馈入交流系统成为我国电网发展的显著特征。多回大容量直流输电增强了电网传输能力,也使小干扰稳定问题具有新特点。随着电网复杂程度提高,多馈入交直流电力系统面临的小干扰稳定问题更加严峻,亟待进行具体的理论分析。介绍了多馈入交直流系统的典型结构和特点,回顾了多直流馈入交流系统动态交互作用机理及其小干扰下的稳定问题,总结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方法及成果。最后,对多馈入交直流系统未来发展趋势及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讨论,结果可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32. 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主动配电网规划综述
刘洪波, 刘珅诚, 盖雪扬, 刘永发, 阎禹同
发电技术    2024, 45 (1): 151-161.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2106
摘要512)   HTML19)    PDF(pc) (881KB)(939)    收藏

新能源以分布式电源的形式接入配电网,给系统带来了不可控性、随机性和波动性问题。借助现代电力电子、信息通信及自动控制等技术,灵活可控的主动配电网成为发展趋势,其中主动配电网规划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综合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主动配电网规划相关研究内容及其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及展望。对主动配电网基本结构进行了描述,介绍了配电网组成元素的特点;根据其控制变量的不同,对主动配电网规划模型进行了归类,总结了模型中的优化目标;针对常用模型求解算法及其优缺点进行分析、总结;通过对关键性问题的讨论,分析了未来主动配电网的发展趋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33. 汽轮机轴封加热器换热性能计算
梁岩芳, 彭姝璇, 崔永军, 罗建超, 何垚年, 白林超, 付经伦
发电技术    2023, 44 (6): 817-823.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3028
摘要228)   HTML107)    PDF(pc) (2542KB)(928)    收藏

轴封加热器是汽轮机机组中的换热装置,对轴封系统的工作性能有重要的影响。提出一种在已知参数较少的情况下,通过迭代计算得出轴封加热器相关参数的计算方法,并与Aspen Plus软件计算得到的轴封加热器基本换热参数进行对比验证,误差在0.4%以内,表明所提出的计算方法可靠性较高。以华能北京热电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循环汽轮机组实际应用为例,使用该计算方法计算进口参数改变时的壳程出口液相、气相流量并建立进口参数波动与加热器换热参数间的关联模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34. DC/DC隔离型制氢电源发展现状与趋势
孔令国, 宫健, 杨士慧, 倪德富, 王士博, 刘闯
发电技术    2023, 44 (4): 443-451.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2187
摘要321)   HTML52)    PDF(pc) (4571KB)(908)    收藏

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推进,电解水制氢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其中电源的拓扑及控制对提升制氢系统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对DC/DC隔离型制氢电源的拓扑进行梳理及分析,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分别从单级型、两级型、并联型和多端口型DC/DC隔离型制氢电源的结构及其优缺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桥谐振变换器及考虑电解槽温度、压力及氢/氧交叉渗透反馈的控制方案,将成为适应宽范围、强波动的大功率规模化制氢电源发展趋势,且隔离型三端口DC/DC变换电源将成为分布式集成化电-氢耦合未来发展模式,为电解水制氢电源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35. 基于阶梯碳交易的碳捕集电厂-电转气虚拟电厂低碳经济调度
赵振宇, 李炘薪
发电技术    2023, 44 (6): 769-780.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3089
摘要310)   HTML130)    PDF(pc) (3330KB)(901)    收藏

在能源互补和低碳经济的背景下,虚拟电厂(virtual power plant,VPP)是实现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和新能源消纳的有效载体。在技术层面,通过碳捕集电厂(carbon capture power plant,CCPP)和电转气(power-to-gas,P2G)装置来实现CO2的循环利用,建立碳捕集电厂-电转气耦合模型,并在负荷侧引入考虑用户满意度的价格型需求响应模型;在低碳政策方面,将阶梯型碳交易机制引入VPP,对碳排放进行约束。然后以总成本最小为目标,建立VPP低碳经济调度模型。通过设置不同调度场景进行对比,验证所建模型在VPP低碳经济运行方面的有效性,并通过敏感性分析探究阶梯碳交易参数对VPP碳排放量与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对VPP进行低碳经济调度具有指导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36. 新型电力系统下火电机组灵活性运行技术发展及挑战
王放放, 杨鹏威, 赵光金, 李琦, 刘晓娜, 马双忱
发电技术    2024, 45 (2): 189-198.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3079
摘要387)   HTML24)    PDF(pc) (990KB)(866)    收藏

“双碳”背景下,新能源开始大规模并网发电,但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与波动性对电网造成一定冲击,亟需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电力系统的基石,传统火电将向提供可靠容量、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的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转型,火电机组的灵活性改造成为必然选择。分析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阶段性目标及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探讨了现阶段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遇到的问题,结合火电运行数据,分析火电机组配置储能设备的技术途径。研究认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存在着电力系统不稳定、传统火电转型困难、能耗大、环保压力大等问题;火电机组本体的灵活性改造面临调峰能力不足、运行成本较高、负荷响应慢、运行能耗大及安全性不高等问题;通过火电加储能的运行模式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37. 考虑全寿命周期的储能电站综合评价模型
陈志华, 尤梦凯, 蔡伟, 胡经伟, 胡兴, 张爱芳, 张科杰, 王伟
发电技术    2023, 44 (6): 883-888.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2177
摘要195)   HTML57)    PDF(pc) (1078KB)(856)    收藏

针对储能电站评价模型的研究集中在储能电站的成本模型和经济效益模型,较少考虑储能电站长期运行带来的社会效益的情况,首先,考虑建设成本、储能电池租赁成本、人工成本、运行维护成本、处置成本和其他成本,建立储能电站成本模型;然后,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储能电站效益模型;最后,建立了基于储能电站全寿命周期的综合效益评价模型。通过对比4种规模储能电站的综合效益确定最优的规模,验证了综合评价模型的有效性,为储能电站建设规模的选取提供一种直观的综合评价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38. 氢能产业政策及商业化模式分析
李建林, 邵晨曦, 张则栋, 梁忠豪, 曾飞
发电技术    2023, 44 (3): 287-295.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2185
摘要618)   HTML84)    PDF(pc) (1745KB)(848)    收藏

氢能是我国新能源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市场规模和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扩大。在国家各类政策的指导下,各省市依据其区域特点在燃料电池汽车等领域发布了相关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氢能迈向商业化的步伐。基于此,针对燃料电池等方面梳理了国家层面以及地方氢能政策,分析了氢能应用领域、各省市未来发展规划的政策要点以及盈利模式。最后,针对目前的氢能商业化进程给出相应的建议,为今后提升氢能效益提供一定的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39. 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池应用研究进展
胡轶坤, 曹军文, 张文强, 于波, 王建晨, 陈靖
发电技术    2023, 44 (3): 361-372.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2183
摘要1026)   HTML72)    PDF(pc) (4039KB)(844)    收藏

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lid oxide electrolysis cell,SOEC)是一种能量转化效率高、反应速率快、应用场景广的新型高效电化学能量转化装置,在低成本绿氢制备、高附加值含碳化学品制备、氮氧化物处理、合成氨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有望在能源、化工、交通等领域的低碳化转型发挥重要作用。结合SOEC在制氢、制油、氮化物处理和制氨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对SOEC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归纳,并对未来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40. 可再生能源制氢跨省供应的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
兰宇, 龙妍, 张哲豪, 阮金港
发电技术    2023, 44 (4): 473-483.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2016
摘要198)   HTML53)    PDF(pc) (1596KB)(831)    收藏

中国正在大力发展氢能,积极实现“3060”碳排放目标,根据测算,中国将成为最大的氢能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中国各省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情况各不相同,跨省际能源合作尤为重要。为研究绿色氢能跨省供应的可行性,包括氢能运输的技术可行性,采用全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TCO)理论建立了氢能跨省运输的全成本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了江西省制氢供粤的相关情况,通过模型计算,得到了江西供粤氢能的成本为31.9元/kg,与当地氢能售价持平。同时还总结出影响外省氢能价格的主要因素,制氢电费占制氢成本的42.38%。研究结果可为中国省际绿色氢能的供给提供解决方案,也可为构建能源运输新通道提供新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