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入选《能源电力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
入选《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0-2022年版)》
荷兰Scopus数据库、瑞典DOAJ数据库、日本JST数据库、美国EBSCO数据库、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网络版)》收录
《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及适用场景分析
胡道成, 王睿, 赵瑞, 孙楠楠, 徐冬, 刘丽影
发电技术    2023, 44 (4): 502-513.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2056
摘要572)   HTML69)    PDF(pc) (986KB)(4600)    收藏

工业发展带来了CO2的大量排放,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现阶段技术成熟度较高且未来发展潜力大的碳捕集方法为燃烧后碳捕集技术,主要有吸收法、吸附法、膜法以及深冷法等。对最常用的4种碳捕集方法的发展与工业应用情况进行介绍,分析了几种方法的工业适用场景,尤其是目前正在运行的大型碳捕集项目中应用最多的化学吸收法与物理吸附法。化学吸收法、吸附法以及膜法碳捕集技术的未来发展潜力巨大,能够快速推进双碳目标的达成,助力碳的近零排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2. 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前景
杨东升,王道浩,周博文,陈麒宇,杨之乐,胥国毅,崔明建
发电技术    2019, 40 (2): 107-114.   DOI: 10.12096/j.2096-4528.pgt.19061
摘要779)   HTML59)    PDF(pc) (298KB)(3889)    收藏

泛在电力物联网是以电力系统为核心,结合智能终端传感器、通信网、人工智能和云平台技术构成的复杂多网流系统,其具有全息感知、泛在连接、开放共享、融合创新的特点。首先阐述了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基本概念、特征,并详细分析了其体系架构;其次,从智能芯片、5G与LPWA、物联网平台三方面探讨了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从业务壁垒、信息安全、数据分析和商业模型4个角度分析了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的关键难点;最后研究了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实际需求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3. 我国海上风电发展关键技术综述
李铮, 郭小江, 申旭辉, 汤海雁
发电技术    2022, 43 (2): 186-197.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2028
摘要972)   HTML92)    PDF(pc) (933KB)(3639)    收藏

海上风电是我国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首先概括了国内海上风电产业目前的开发情况,分析了国内海上风电行业产业链的发展趋势,然后从细分技术领域介绍了目前海上风电行业的前沿技术。所述涵盖机组技术,包括叶片设计与变桨、传动链、电机、变流器、主控系统等;组网输电技术,包括交、直流及低频输电技术,以及紧凑轻型化海上平台设计技术;工程建设技术,包括海洋工程、风电场建设及海底电缆等技术;海上风电运维技术,包括海上风电预测、尾流预测、优化调度、监测检修等技术。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海上风电发展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4.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十四五”时期发电技术趋势分析
姜红丽, 刘羽茜, 冯一铭, 周保中, 李昱曦
发电技术    2022, 43 (1): 54-64.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1030
摘要784)   HTML92)    PDF(pc) (1051KB)(3274)    收藏

能源电力行业的深度脱碳将在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重要突破点在于科学技术的创新。为此,从当前国内外的碳达峰、碳中和现状出发,详细分析了我国电力行业为实现“3060目标”所采取的重大工作部署。同时,结合我国近期发布的能源电力科技创新相关政策文件、文献及报告,分析了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的重点发电技术,并对“十四五”时期发电侧技术的发展方向、重点以及各电源的发展空间布局进行了详细分析,为把握各电源的重要技术部署及发展方向、实现能源电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5. 碳中和背景下氢能利用关键技术及发展现状
雷超, 李韬
发电技术    2021, 42 (2): 207-217.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0015
摘要1193)   HTML67)    PDF(pc) (599KB)(2853)    收藏

氢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因其绿色、灵活、来源广泛等特点,将在可再生能源占主导的未来能源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决定氢能产业大规模发展的核心是实现低廉、高效的原料来源和储运。为此,从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和储氢运输2个方面,对实现氢能清洁和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综述。总结了欧洲和日本作为氢能利用的领先国家在氢能发展方面的一些思路与进展,也对氢能的成本因素进行了讨论。分析了我国氢能发展的趋势,对于未来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前景,提出以下建议:建立健全法规与政策体系;重视氢源供应及储运的发展;积极探索发展各类氢能利用方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6. 大容量电力储能调峰调频性能综述
文贤馗,张世海,邓彤天,李盼,陈雯
发电技术    2018, 39 (6): 487-492.   DOI: 10.12096/j.2096-4528.pgt.18214
摘要647)   HTML45)    PDF(pc) (315KB)(2671)    收藏

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后带来电网频率调节问题,大容量电力储能技术是有效解决途径之一。通过对电力储能的类型和应用场景进行分析,指出在电网调峰调频发挥作用的大容量储能有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飞轮储能以及压缩空气储能4种类型,介绍了这4种大容量电力储能的性能特点,对其参与电网调峰、一次调频、二次调频性能进行综述,比较各种大容量电力储能调峰调频的特性,指出下一步研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7. 太阳能光伏-光热复合发电技术及其商业化应用
张哲旸,巨星,潘信宇,杨宇,徐超,杜小泽
发电技术    2020, 41 (3): 220-230.   DOI: 10.12096/j.2096-4528.pgt.19137
摘要426)   HTML30)    PDF(pc) (500KB)(2650)    收藏

由于太阳能自身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提高太阳能发电并网的质量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太阳能光伏-光热(photovoltaic/concentrated solar power,PV-CSP)复合发电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相比于单独的太阳能光伏(PV)和太阳能热(CSP)发电技术具有诸多优势,目前已有多种技术形式实现了商业化。介绍了PV、CSP发电技术及PV-CSP复合发电技术,通过一些典型商业化PV-CSP复合电站的建设及运行情况,分析了当今商业化PV-CSP复合电站的应用现状,并综述了近年来对PV-CSP复合发电系统的技术和经济性研究情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8. 太阳能光伏光热高效综合利用技术
李英峰, 张涛, 张衡, 崔鹏, 付在国, 高中亮, 耿奇, 柳志晗, 朱群志, 李和兴, 李美成
发电技术    2022, 43 (3): 373-391.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2052
摘要644)   HTML107)    PDF(pc) (5171KB)(2646)    收藏

太阳能的高效综合利用对于能源可持续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针对光伏和光热2种最主要的太阳能利用方式,系统介绍光伏发电技术的主要类型、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光热利用中热发电、建筑采暖与制冷、海水淡化和工业供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然后,探讨了光伏光热一体化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类型和研究进展,特别讨论了与相变传热方式相结合的集成技术;最后,对灵活多变的多种“光伏+”太阳能利用技术进行了简单介绍。光伏、光热、光伏光热一体化和“光伏+”技术仍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存在大量的技术增长点和巨大的应用潜力,对解决能源和环境危机,保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9. 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近期研究热点介绍
朱永利,石鑫,王刘旺
发电技术    2018, 39 (3): 204-212.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018.031
摘要980)   HTML72)    PDF(pc) (284KB)(2607)    收藏

大数据驱动下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由传统知识表示转向深度、自主知识学习,不再需要人的过多干预,展现出了更加智能的一面。近年来,深度学习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热点。该文重点介绍了深度学习的特点、原理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分析了新一代智能方法研究趋势及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基于分布式机器学习和增量学习的解决方法,旨在为相关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10. 风电场有功功率控制综述
樊新东,杨秀媛,金鑫城
发电技术    2018, 39 (3): 268-276.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018.042
摘要723)   HTML24)    PDF(pc) (476KB)(2528)    收藏

由于风电具有随机性、波动性和反调峰特性,高比例的风电并入电网会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造成很大的冲击,因此有必要对风电场有功功率输出进行控制,减少风电功率的波动性,提高输出功率的平滑性;同时,随着装机容量的不断增加,造成大量的弃风现象,风电场的控制模式由传统的最大功率点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模式向限功率控制模式转变。基于弃风限电以及风电并网的控制要求这2个背景,分析了控制风电场有功功率的必要性,从单机功率控制和场站级功率控制2个层面出发,以场站级功率控制为侧重点,归纳总结了当前风电有功功率控制的研究现状,总结出不同控制方式的控制特点及不足之处,并对其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11. 基于“双碳”目标的中国火力发电技术发展路径研究
张全斌, 周琼芳
发电技术    2023, 44 (2): 143-154.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2092
摘要617)   HTML127)    PDF(pc) (1979KB)(2456)    收藏

火力发电是中国最主要的电力来源和CO2排放来源,火力发电行业的CO2减排是顺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保证。为了探究“双碳”背景下中国火力发电技术发展路径,结合中国火力发电行业发展历程以及中长期电力消费结构展望,预测中国火力发电技术将从注重高参数、高效率向调峰灵活性转变。针对超高参数火力发电技术、灵活性调峰技术,以及整合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IGCC)/煤气化燃料电池(integrated gasification fuel cell,IGFC)联合循环技术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发现超高参数火力发电技术发展受限于耐高温材料,灵活性改造能有效延展火力发电技术的生命周期,认为IGCC/IGFC发电技术是兼具高效率、灵活性的洁净煤发电技术,并提出煤气(油)电一体化能源基地的应用场景。展望2060年,建议加强煤气化/净化技术、燃料电池发电技术、IGFC系统集成控制技术的研发,助力中国顺利实现碳中和。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12. 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现状与趋势综述
严新荣, 张宁宁, 马奎超, 魏超, 杨帅, 潘彬彬
发电技术    2024, 45 (1): 1-12.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3093
摘要1217)   HTML92)    PDF(pc) (2871KB)(2387)    收藏

近年来,在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下,海上风电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分析了我国目前海上风电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对海上风电装机规模、新增机型以及采用的技术路线进行了汇总。重点介绍了海上风电基础型式、防腐技术和运维技术,其中,漂浮式海上风电是基础型式研究的重点,运维巡检和运维管理系统是风电运维技术研究的重点。通过分析海上风电的发展状况,整理了各项技术的主要技术路线和先进成果。最后,基于目前国内的技术发展现状及需求,对我国海上风电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13. 从虚拟电厂到真实电量:虚拟电厂研究综述与展望
孙秋野, 姚葭, 王一帆
发电技术    2023, 44 (5): 583-601.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3102
摘要586)   HTML88)    PDF(pc) (1765KB)(2381)    收藏

随着大量分布式能源接入电网,虚拟电厂作为一种分布式能源管理技术,因其灵活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而受到了广泛关注。首先简述了虚拟电厂的产生背景,分析了虚拟电厂中的研究热点和新兴方向,介绍了虚拟电厂的组成与结构。并进一步根据虚拟电厂调节目标和功能的不同,将其分为任务驱动型虚拟电厂、经济驱动型虚拟电厂和混合驱动型虚拟电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不同类型虚拟电厂的不同运行模式及其相应的关键技术。最后,展望了虚拟电厂未来的发展前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14. 新能源功率预测算法优化研究
史洁,刘晓飞
发电技术    2019, 40 (1): 78-82.   DOI: 10.12096/j.2096-4528.pgt.18141
摘要467)   HTML20)    PDF(pc) (302KB)(2219)    收藏

以风能和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具有随机性、间歇性和波动性,对新能源发电功率进行预测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的途径。在确定性预测中充分考虑风电出力和预测模型特性,提出分段支持向量机(piecewise support vector machine,PSVM)和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NN)预测算法;充分考虑天气特征对光伏出力的影响,提出基于气象特性分析的光伏出力预测算法。通过若干风电场的算例分析,证明了上述几种预测模型的实用性,为功率预测的可靠性分析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15. 空气压缩系统深度节能技术
刘烨,魏高升,由文江,杜小泽
发电技术    2018, 39 (1): 70-76.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018.012
摘要402)   HTML15)    PDF(pc) (372KB)(2148)    收藏

空气压缩系统一直以来都是传统工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系统之一,作为企业的能耗大户,其从生产、输送到应用三大环节进行节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中以空气压缩系统的实际工作流程为切入点,分析了压缩空气从生产、运输到使用的各个环节的主要能耗所在,并针对这3个环节的能源损失提出一系列改进措施,同时对节能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分析表明,对空气压缩系统进行深度节能改造是需要各个环节相配合的复杂工作,在传统的节能措施的基础上辅以新型的变频技术、空压站智能监控系统及余热回收技术等会从整体上更大程度地降低系统能耗。可为工厂企业的空气压缩系统节能改造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16. 海上风电设施防腐蚀技术研究进展
贾文虎, 徐群杰
发电技术    2023, 44 (5): 703-711.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2027
摘要520)   HTML72)    PDF(pc) (928KB)(2138)    收藏

海上风电是一种绿色能源,目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海上风电设施防腐蚀技术已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首先,阐述了海洋环境中设备的腐蚀机理,继而介绍了海上风电设施常用防腐技术,包括防腐涂层、阴极防护、预留腐蚀裕量法等;然后,结合实例,重点介绍了飞溅区新型防腐手段中的热喷涂与矿脂包覆覆层防腐蚀技术;最后,简单分析风电设施防腐检测与检修技术,并介绍了我国已建成并网发电的广东珠海桂山风电项目所用的腐蚀防护手段,以期为提高我国海上风电防腐水平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17. 基于无人机图像的风力发电机叶片缺陷识别
仇梓峰,王爽心,李蒙
发电技术    2018, 39 (3): 277-285.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018.043
摘要881)   HTML47)    PDF(pc) (499KB)(2118)    收藏

针对风力发电机叶片人工检测低效,缺陷诊断难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无人机与图像处理的风力发电机叶片缺陷识别方法。通过Halcon 12与Visual Studio 2015的联合开发,实现图像处理流程、检测结果输出以及缺陷回放等功能,包括相机标定、通过快速自适应加权中值滤波处理图像、动态阈值分割叶片图像缺陷特征,利用区域处理识别裂纹和砂眼等缺陷,并对缺陷进行分类与测量以及输出对叶片质量的分析报告等,实现风力发电机叶片表面缺陷的自动检测功能。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在风力发电机叶片表面缺陷检测中的较高精确性与算法稳定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18. 虚拟电厂市场化交易中的挑战、策略与关键技术
许星原, 陈皓勇, 黄宇翔, 吴晓彬, 王宇绅, 廉俊豪, 张健彬
发电技术    2023, 44 (6): 745-757.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3086
摘要454)   HTML142)    PDF(pc) (995KB)(2031)    收藏

随着新能源的大量接入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虚拟电厂能充分发挥灵活性资源价值,其发展前景逐步显现。虚拟电厂参与市场的过程中,其市场交易策略的制定,一方面面临市场机制带来的挑战;另一方面,市场交易与资源的优化调度密切相关,内部资源的可调节能力、不确定性、负荷行为等特点均会对交易策略的制定带来一定的挑战。聚焦虚拟电厂市场交易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总结了适应市场机制的市场策略,分析并综述了处理制定策略所需的不确定性处理、投标分析方法、虚拟电厂管理方法等关键技术,为未来虚拟电厂的研究提供参考与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19. VSC-HVDC稳定控制研究
吴明哲,陈武晖
发电技术    2019, 40 (1): 28-39.   DOI: 10.12096/j.2096-4528.pgt.18199
摘要415)   HTML21)    PDF(pc) (294KB)(2026)    收藏

基于电压源换流器(voltage-source converter,VSC)的高压直流输电系统(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HVDC)拥有良好的有功无功功率控制能力以及更适合构成多端输电系统的优势,目前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输电方式。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控制及稳定性是影响输电系统运行安全和性能的重要因素。针对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研究,首先概述了两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拓扑及其解耦控制和附加控制方式,然后从基本的两端拓扑结构延伸到多端输电系统拓扑和混合输电系统拓扑,着重分析了多端系统的下垂控制、故障穿越能力和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控制,接着又讨论了风电接入之下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稳定性及控制,可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20. 海上风电制氢技术发展现状与建议
李雪临, 袁凌
发电技术    2022, 43 (2): 198-206.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2032
摘要583)   HTML59)    PDF(pc) (921KB)(2006)    收藏

可再生能源制氢是达成碳达峰目标、实现碳中和愿景的重要路径。海上风电制氢作为可再生能源制氢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首先,介绍了2种不同的海上风电制氢系统方案;其次,阐述了适用于海上风电应用场景的电解水制氢技术和氢储运技术,梳理了国际海上风电制氢典型项目和我国海上风电制氢产业布局;最后,从氢能顶层设计、海上风电制氢技术攻关和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为我国海上风电制氢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21. 基于改进NSGA-Ⅱ算法的电-气-热综合能源系统多目标优化
蒋猛,黄宇,廖伟涵,张简炼,张又文,郭创新
发电技术    2020, 41 (2): 131-136.   DOI: 10.12096/j.2096-4528.pgt.19052
摘要238)   HTML14)    PDF(pc) (853KB)(1987)    收藏

随着电力、天然气和热力网络耦合紧密程度不断加深,综合能源系统协同优化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提出一种适用于含非凸约束条件的综合能源系统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改进NSGA-Ⅱ算法,通过维护全局的帕累托最优解集提升解的搜索效率,同时采用动态调整法,提高在高维等式约束下找到可行解的概率。算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22. “双碳”背景下虚拟电厂研究综述
彭道刚, 税纪钧, 王丹豪, 赵慧荣
发电技术    2023, 44 (5): 602-615.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3023
摘要554)   HTML111)    PDF(pc) (2333KB)(1956)    收藏

为应对化石燃料日益短缺问题和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威胁,实现“双碳”目标,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在电网中的接入比例不断提高。然而,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随机性和不可控性,且接入位置分散,增加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难度。虚拟电厂(virtual power plant,VPP)的提出为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行路径。总结并阐述了虚拟电厂的概念、分类,比较了虚拟电厂与微电网的主要区别,分别从协调控制、资源聚合与优化调度、参与电力市场等角度对现有研究进行分析并总结归纳,进一步以区块链、数字孪生技术为例,分析数字技术在虚拟电厂中的应用,最后指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虚拟电厂发展前景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23. 虚拟电厂智慧运营管控平台系统框架与综合功能
钟永洁, 纪陵, 李靖霞, 左建勋, 王紫东, 吴世伟
发电技术    2023, 44 (5): 656-666.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2105
摘要450)   HTML75)    PDF(pc) (3853KB)(1954)    收藏

虚拟电厂成为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而虚拟电厂智慧运营管控平台系统则可有效地实现对虚拟电厂灵活可调资源的管理和监控。从系统框架和综合功能角度对虚拟电厂智慧运营管控平台进行了总体阐述,首先,在分析虚拟电厂运营管控框架和参与市场框架的基础上概述虚拟电厂能源生态系统;基于平台体系框架和平台结构框架2个方面特征,分析了虚拟电厂智慧运营管控平台系统框架;从功能结构蓝图、功能物理结构、功能场景应用3个方面分析了虚拟电厂智慧运营管控平台的综合功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24. 锂离子电池状态估计与剩余寿命预测方法综述
赵珈卉, 田立亭, 程林
发电技术    2023, 44 (1): 1-17.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2082
摘要1169)   HTML161)    PDF(pc) (2511KB)(1950)    收藏

准确估计锂离子电池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 SOC)、电池健康度(state of health,SOH)以及预测电池剩余寿命(remaining useful life,RUL)是电池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延长电池寿命和保证电池系统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各国研究人员对电池状态评估与寿命预测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多种方法。首先,介绍了SOC与SOH的定义及已有估算方法,并进行了对比;然后,介绍了RUL的定义,并对主要方法进行了分类与比较;最后,总结了锂离子电池状态估计与寿命预测方面存在的挑战,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25. 风光储联合发电运行技术研究
庄雅妮,杨秀媛,金鑫城
发电技术    2018, 39 (4): 296-303.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018.046
摘要508)   HTML22)    PDF(pc) (1362KB)(1932)    收藏

随着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和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利用风能、太阳能的发电技术已经逐步成熟,且在电网中的渗透率也在不断提高。为弥补风能、太阳能发电所带来的功率不稳定、电能质量低等问题,有必要对风能、太阳能、储能联合发电进行深入研究。文中依据简单平抑方法、考虑一定约束的平抑方法、考虑功率预测与人工智能的平抑方法对储能的平抑控制策略进行了归纳总结。在储能平抑风光波动的研究中滤波算法是最为常见的方法,加入一定的约束会使平抑效果更佳,储能平抑配合精准的预测使整个系统更加平滑。多储能技术混合可以发挥各储能技术优越性。加入储能装置的风光储互补系统可以有效降低原风光互补系统对电网的不利影响。可以在更高程度上平滑风光发电系统的输出特性,增加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吸收接纳程度,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26. 构网型储能变流器及控制策略研究
李建林, 丁子洋, 刘海涛, 杨夯
发电技术    2022, 43 (5): 679-686.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2132
摘要1077)   HTML392)    PDF(pc) (2693KB)(1885)    收藏

具有高比例新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但新型电力系统也会带来一系列不稳定的问题。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构网型控制技术(grid-forming control technology,GFM)具有电压支撑和主动惯量特性,以此替代同步机实现电网支撑,并维持电力系统稳定性,因此GFM具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基于此,首先,对储能变流器的拓扑进行简要介绍,并针对GFM技术的控制特点为其选型;其次,对于现有的构网型控制策略进行总结分析;最后,提出当前研究难点以及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构网型控制技术今后的发展建设提供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27. 电厂锅炉末级过热器爆管原因分析
俞旷,王甲安,王涛英,陈陈
发电技术    2019, 40 (2): 192-195.   DOI: 10.12096/j.2096-4528.pgt.18149
摘要281)   HTML12)    PDF(pc) (360KB)(1851)    收藏

在长期过热的运行工况下,锅炉高温过热器极易产生材料的劣化以及材料组织和性能的下降,最终引发爆管事故。通过宏观检查、布氏硬度测试、抗拉强度测试和金相组织检验对某电厂末级过热器爆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末级过热器管由于在长期高温高压下超温运行,导致碳化物在晶界富集,晶界强度下降,在拉应力的作用下,晶界产生蠕变空洞及蠕变裂纹,使得珠光体耐热钢的持久强度和抗拉强度下降,最终产生断裂失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28. 燃料电池分布式供能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曾洪瑜,史翊翔,蔡宁生
发电技术    2018, 39 (2): 165-170.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018.026
摘要488)   HTML42)    PDF(pc) (231KB)(1826)    收藏

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发电方式,兼具效率高、排放低、安全无噪音等优点,是分布式供能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燃料电池既可以利用传统煤炭、天然气,也可以融合可再生能源实现削峰填谷。在传统煤电领域,散煤的利用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通过直接碳燃料电池技术,有望解决散煤利用效率低下、污染严重的问题。联合天然气管网,基于燃料电池的微型热电联供系统可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相比传统的热电分供模式可大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电解池作为燃料电池的逆过程,可将可再生能源富余电力转化为化学能进行储存,实现"三弃"电力的有效转化,在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供应系统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29. 电动汽车智能充放电控制与应用综述
贺瑜环, 杨秀媛, 陈麒宇, 卜思齐, 徐智蔷, 肖天颖
发电技术    2021, 42 (2): 180-192.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0022
摘要449)   HTML32)    PDF(pc) (693KB)(1823)    收藏

随着电动汽车规模的增大,电动汽车接入电网对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的影响不容忽视。电动汽车作为一种可控负荷,对其进行充放电控制可以有效削弱充电负荷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还能起到削峰填谷、促进新能源消纳的作用,这将成为电力系统运行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给出了充电负荷建模需要考虑的因素,总结了建立电动汽车负荷预测模型的方法。归纳了电动汽车参与电网调度的可行方法,并分析了不同方法的特点。同时,为了提高电动汽车参与调度的积极性,介绍了用区块链完成电动汽车电力交易的架构与方法。最后,对尚未解决的问题和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30. 多电压等级直流电力系统发展与挑战
李英彪,梁军,吴广禄,李根
发电技术    2018, 39 (2): 118-128.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018.019
摘要432)   HTML23)    PDF(pc) (971KB)(1757)    收藏

随着新能源发电规模越来越大,输送距离越来越远以及大规模分布式发电和直流负荷的接入,现有的交流电力系统越来越难以满足电力系统发展的需求。由于高压直流输电(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HVDC)的技术优势,交流电力系统面临的这些挑战,却给直流电力系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介绍了欧美各国和我国在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压直流配电系统和低压直流供电系统等不同电压等级直流电力技术的发展现状,分别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中压直流配电技术和低压直流供电技术的应用场景进行了说明,并针对现有交流输电技术的不足,分析了直流电力技术在新能源远距离输电和分布式电源接入等方面的优越性。最后介绍了现有技术水平下直流电力系统发展在关键设备研发、控制保护和标准制定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31. 脱硫吸收塔废水坑浆液溢流原因分析及控制对策
颜海伟,王亚钊,郭静东,王科,廖冬梅
发电技术    2019, 40 (2): 141-147.   DOI: 10.12096/j.2096-4528.pgt.18162
摘要248)   HTML17)    PDF(pc) (705KB)(1741)    收藏

某燃煤电厂脱硫系统中,#1吸收塔出现废水坑大量浆液溢流、石膏含水量过高和除雾器堵塞等现象。通过分析,发现主要原因为吸收塔负荷较大,导致空塔流速过快、亚硫酸钙氧化不充分、吸收塔内浆液密度过高、脱硫吸收浆液雾化颗粒量不足;结合其脱硫系统的超低排放改造,进行了增设喷淋层和改用单向双头式喷嘴、增设不锈钢托盘、设置增效环、改用三级屋脊高效除雾器、增加备用旋流子等设备改扩建。同时,提出了控制吸收塔pH值和密度、添加脱硫增效剂、增加氧化风机运行台数和提高除雾器清洗频率等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32. 基于振动分析法的变压器非电量状态监测与诊断研究
袁国刚,饶柱石
发电技术    2019, 40 (2): 134-140.   DOI: 10.12096/j.2096-4528.pgt.18037
摘要409)   HTML17)    PDF(pc) (322KB)(1719)    收藏

振动分析法可在不停机、不解体的情况下实现变压器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对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变压器表面的振动与变压器绕组及铁心的压紧状态、位移、形变等密切相关,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对振动分析中的数值计算分析方法、振动测试技术进行了叙述,结合快速傅里叶变换、小波、希尔伯特黄变换、盲源分离技术介绍了信号处理方法在变压器振动分析中的应用,阐述了声学分析方法在变压器异常情况下的作用。对在线监测系统和离线振动频响的基本分析方法进行了简述。结合振动分析方法在变压器诊断应用中的趋势和难点,给出了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33. 中国海上风电支撑结构一体化设计综述
周昳鸣, 闫姝, 刘鑫, 张波, 郭雨桐, 郭小江
发电技术    2023, 44 (1): 36-43.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2033
摘要737)   HTML82)    PDF(pc) (794KB)(1714)    收藏

对当前中国海上风电在风机、塔架与基础一体化设计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从降载优化技术、结构优化技术、工程探索与应用方面探索了一体化设计的可行性,给出了在海上风电支撑结构轻量化的优化目标下可采用的一体化设计的关键技术和实施途径。研究表明,中国海上风电行业需要从提供一体化设计的前提条件、当前阶段可采用的技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3个层次逐步落实,在海上风电走向平价上网的大背景下,业主工程师与第三方认证机构需要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34. 火电厂螺杆式空压机余热利用方案及经济性分析
孙飞,刘烨,魏高升,由文江
发电技术    2018, 39 (3): 240-243.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018.036
摘要511)   HTML19)    PDF(pc) (485KB)(1706)    收藏

火电厂中的空气压缩机运行过程中,空气得到强烈压缩,这时电能转换为机械能,同时空气温度也骤然上升,通常压缩后的空气通过冷却系统冷却后送入储气罐备用。如果将这部分热量加以回收利用,企业能耗会明显下降,起到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应。针对清河电厂6台250kW空压机组压缩空气系统,开展了余热回收方案设计,回收的热量用于提供生活所需热水,同时进行了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该余热回收系统节能效果显著,项目投资回收期仅8个月左右,每年能够节约标准煤718t。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35. 海上风电智能控制与运维关键技术
房方, 梁栋炀, 刘亚娟, 胡阳, 刘吉臻
发电技术    2022, 43 (2): 175-185.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2042
摘要812)   HTML98)    PDF(pc) (3161KB)(1697)    收藏

建设海上风电对实现“双碳”目标、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意义重大。远离陆地及复杂海况使海上风电机组的控制和运维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是海上风电大规模建设中必须关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总结了当前海上风电发展趋势及相关研究进展,分析了海上风电机组控制与运维面临的主要难题,从智能控制与智能运维两方面梳理了海上风电关键技术,结果可为开展本领域前沿理论与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36. 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控制策略研究综述
唐鑫, 钱奕然, 方华伟, 李洋, 李思广, 易经纬, 陈伟雄, 严俊杰
发电技术    2023, 44 (4): 492-501.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2079
摘要498)   HTML59)    PDF(pc) (2814KB)(1696)    收藏

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2)布雷顿循环在以第四代核能和太阳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高效利用领域具有巨大发展潜力,而合理可靠的控制策略是保证S-CO2布雷顿循环系统安全、稳定、高效、灵活运行的关键。调研总结了S-CO2布雷顿循环控制特点,并对不同应用场景下S-CO2布雷顿循环相关控制策略进行了总结和对比。结果表明,S-CO2布雷顿循环控制包括运行状态控制、叶轮机械控制、热源控制等,变负荷控制策略主要有容积控制法、透平旁路控制法、透平进口节流阀控制法、压缩机转速控制法等。分析结果可为相关发电领域S-CO2布雷顿循环控制策略选择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37. 国内外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进展
房德职,李克勋
发电技术    2019, 40 (4): 367-376.   DOI: 10.12096/j.2096-4528.pgt.18234
摘要636)   HTML30)    PDF(pc) (342KB)(1694)    收藏

随着人们对环境方面要求的日益增长,垃圾合理处理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作为固废资源利用的一种方法,如今已经演变成为一种成熟的资源利用技术。分别从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的上、中、下游,即从垃圾焚烧的原料性质、燃烧发电技术以及烟气控制方面对国内外生活垃圾焚烧技术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随着生活垃圾量日益增长,生活垃圾焚烧技术仍是一种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是需要提升焚烧技术,改进国产焚烧工艺,严格控制焚烧烟气中污染物的排放,建立实时监测点,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38. 多能互补分布式综合供能系统及典型开发方案研究
张伟波,谢玉荣,杨帆,周宇昊,王世朋
发电技术    2020, 41 (3): 245-251.   DOI: 10.12096/j.2096-4528.pgt.19025
摘要382)   HTML19)    PDF(pc) (257KB)(1686)    收藏

多能互补分布式综合供能具有绿色、低碳和高效等典型特征,已经成为国内外能源领域研究与发展的重点。论述了多能互补分布式综合供能系统的基本概念、主要技术特征、系统主要构成与关键技术等,并以国内某典型科技创新园为例,分析其负荷需求和资源禀赋,开发了"五化一体"综合供能实施方案。该方案以燃气分布式、分布式光伏、分布式风电、污水源热泵和储能为供能主体,构建了电力、热力、冷煤水、燃气和中水等能源网络,并借助智能化技术实现供能系统的优化运行,满足不同用能主体用能需求。最后,针对我国多能互补分布式综合供能系统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39. 大型风电机组塔筒动力学特性与寿命损耗研究进展
樊昂, 李录平, 张世海, 欧阳敏南, 文贤馗, 陈尚年
发电技术    2022, 43 (3): 421-430.   DOI: 10.12096/j.2096-4528.pgt.21022
摘要281)   HTML21)    PDF(pc) (1148KB)(1679)    收藏

作为风电机组的重要组成部件,塔筒工作环境恶劣、受力复杂,所承受的载荷具有高度的随机性与多变性,其动态特性直接影响着风电机组的安全运行,这对塔筒的动力学特性、寿命损耗特性以及稳定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阐述了大型风力机塔筒动力学特性和结构寿命损耗研究的工程背景,介绍了大型风电机组塔筒结构与主要承受载荷的特点,整理了目前较为常见的塔筒结构模型的建立方法和工况模拟方法,综述了塔筒结构模态分析、动态响应特性分析、屈曲稳定性分析、疲劳损伤分析等研究进展,总结了国内外数值模拟技术与研究成果,并对未来塔筒动态特性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推进本研究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40. 聚光太阳能集热场先进技术综述
佟锴,杨立军,宋记锋,杜小泽,杨勇平
发电技术    2019, 40 (5): 413-425.   DOI: 10.12096/j.2096-4528.pgt.19095
摘要392)   HTML17)    PDF(pc) (745KB)(1672)    收藏

聚光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因其稳定性、可控性,以及高装机容量成为太阳能热利用方式的重要形式。太阳能集热场的集热效率是影响聚光太阳能热电站发电容量和光电效率的重要因素。针对近期太阳能集热场提高光热转化性能的关键技术,从光学结构、集热器结构以及流体工质3个方面进行综述,总结了先进的集热器优化策略和性能提升技术,并指出相应优化方法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对集热场技术未来的发展提出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