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产业政策及商业化模式分析
1.
2.
Analysis of Hydrogen Industry Policy and Commercialization Model
1.
2.
收稿日期: 2023-01-01
基金资助: |
|
Received: 2023-01-01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氢能是我国新能源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市场规模和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扩大。在国家各类政策的指导下,各省市依据其区域特点在燃料电池汽车等领域发布了相关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氢能迈向商业化的步伐。基于此,针对燃料电池等方面梳理了国家层面以及地方氢能政策,分析了氢能应用领域、各省市未来发展规划的政策要点以及盈利模式。最后,针对目前的氢能商业化进程给出相应的建议,为今后提升氢能效益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Hydrogen energ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new energy system,and its market scale and application scenarios are also expand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various national policies,provinces and cities have issued relevant policies in the fields of fuel cell vehicles and other fields according to their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which has accelerated the pace of hydrogen energy commercializ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In terms of fuel cells and other aspects,this paper sorted out the national and local hydrogen energy policies,and analyzed the application fields of hydrogen energy,the policy points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provinces and cities,and the profit model. Finally,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nd prospects were given for the current process of hydrogen energy commercialization,which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ydrogen energy in the future.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李建林, 邵晨曦, 张则栋, 梁忠豪, 曾飞.
LI Jianlin, SHAO Chenxi, ZHANG Zedong, LIANG Zhonghao, ZENG Fei.
0 引言
氢能是一种清洁零碳、灵活高效、来源丰富的二次能源,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重要载体[1-4]。氢能已正式纳入我国能源战略体系,将作为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5-8]。在国家各类政策的指导下,各省市依据其区域特点也发布了相应的氢能政策[9]。2021年,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十四五”第一批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认证工作的通知》,从氢燃料电池的使用、燃料电池汽车的规范等方面对我国氢能发展进行了部署[10-11]。除此之外,不少公司也纷纷开展氢能的建设工作,如国家电网公司开展的首个氢能国家重点项目“可离网型风/光/氢燃料电池支流互联与稳定控制技术”于2021年实施,明确了国家电网公司对氢能发展的支持[12]。
1 国内氢能政策概况
表1 氢能重点政策
Tab. 1
时间 | 部门 | 政策 | 意义 |
---|---|---|---|
2022.4 | 教育部 | 《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人才储备 |
2022.3 | 发改委 |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 | 将氢能作为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了战略地位 |
2022.3 | 发改委、能源局等六部门 | 《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 加速石化化工行业变革、提高清洁生产水平,促进了氢能的发展 |
2021.12 | 国务院 | 《“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 | 推动绿色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 |
2021.11 | 工信部 | 《“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 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鼓励氢能的应用 |
2021.11 | 国资委 | 《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 | 稳步构建氢能产业体系,完善氢能制、储、输、用一体化布局 |
2021.10 | 国家能源局 |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 拓展了氢能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推广氢燃料动力重型货运车辆 |
2021.10 | 国务院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 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提高对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
2021.10 | 国务院 | 《“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 | 鼓励绿氢炼化、二氧化碳耦合控制甲醇等降碳工程 |
2021.6 | 国家能源局 | 《关于组织开展“十四五”第一批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认证工作的通知》 | 大力发展氢燃料电池的使用,推动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能耗及续航里程、车载氢系统等标准的制定 |
2021.2 | 国务院 | 《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 | 坚持节能优先,提升可再生能源氢能利用比例,因地制宜发展氢能 |
2020.10 | 国务院 |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 | 攻克氢能储运、加氢站、车载储氢等氢燃料电池技术,健全氢燃料制、储、运 |
2020.6 | 国家能源局 | 《2020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 | 从改革创新和推动新技术产业化角度推动氢能发展 |
2020.4 | 国家能源局 |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 | 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替代油气的新型燃料 |
2020.4 | 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 | 《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 | 对燃料电池汽车的购置补贴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争取4年内建立氢能汽车完整产业链 |
目前,国家出台氢能相关政策多达20余项。《“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中提到,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推动生产过程清洁化,鼓励氢能的发展;《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中提到,到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健全绿色低碳标准体系,这对氢能的商业化应用产生了正向激励作用[18]。在交通运输方面,积极扩大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在政策方面,建立健全氢制、储、输、用标准,完善工业绿色低碳标准体系,使我国在氢能体制改革上又上升了一个层次[19]。在《2030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提出对氢燃料电池发展加大力度,并且在《关于组织开展“十四五”第一批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认证工作的通知》中,也可以看出国家对于氢燃料电池的重视[20-21]。因此,氢燃料电池的应用十分具有竞争力,发展前景广阔[22]。
综上所述,我国能源结构正在逐步向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氢能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已经从宏观层面出台了相关政策来规划氢能产业健康发展,并为探索氢能的商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2 地方氢能政策
2.1 京津冀城市群
图1
图1
截至2025年京津冀地区氢能发展目标
Fig. 1
Hydrogen energy development goal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by 2025
表2 京津冀地区氢能政策
Tab. 2
时间 | 政策 | 内容 |
---|---|---|
2020.1 | 《天津市氢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 | 到2022年,建成至少10座加氢站,打造3个氢燃料电池车辆推广应用试点示范区 |
2020.9 | 《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 年)》 | 提出构建“一环一轴两区多点”的布局,并明确2025年前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 |
2021.1 | 《张家口市新型能源产业规划(2021—2025年)》 | 到2025年,培育氢气制、储、运和加注装备产业链,打造氢燃料电池系统及整车核心部件产业链 |
2021.8 | 《河北省氢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 到2025年,建成100座加氢站,燃料电池汽车规模达到1万辆,谋划布局128个氢能项目 |
2021.8 | 《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 | 2025年前建成37座加氢站,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 |
2022.8 | 《北京市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 按照压缩机12 h产氢量不少于1 000 kg和500 kg,分别给予500万元和200万元的定额建设补贴 |
2.2 上海城市群
图2
图2
截至2025年上海城市群氢能发展目标
Fig. 2
Hydrogen energy development target of Shanghai urban agglomeration by 2025
表3 上海城市群氢能政策
Tab.3
时间 | 政策 | 内容 |
---|---|---|
2020.11 | 《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实施计划》 | 到2023年,规划建设加氢站接近100座,建成运行超过30座,推广燃料电池汽车接近10 000辆 |
2021.10 | 《关于支持本市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若干政策》 | 到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每一积分提供20万元奖励,依据车型不同,每辆车每年最高2万元的运营奖励 |
2022.5 | 《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 | 到2025年,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 |
2022.11 | 《南通市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指导意见(2022—2025年)》 | 到2025年,初步建立完整的产业发展体系,力争建成运营加氢站5座以上 |
2022.11 | 《宁夏回族自治区氢能产业发展规划》 | 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能力将达到8万t以上,建成1个氢能特色产业示范区及10座以上加氢站,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制氢能力达到30万t以上 |
2022.1 | 《江阴临港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2年—2030年)》 | 建设集氢燃料电池电堆及核心零部件、制氢加氢装备、加氢站建设运营于一体的长三角氢能示范基地 |
2.3 广东城市群
广东城市群包含广州、佛山、深圳等城市,其氢能产业在技术、示范应用等领域都位于全国前列。2018年,佛山市政府发布了《佛山市氢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0年)》,对佛山市氢能源发展做出了长期规划:到2025年,氢能源及相关产业累计产值达到500亿元,加氢站达到43座;到2030年,建成氢能源产业集群,培育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企业超过150家,加氢站达到57座。在资金支持方面,对于获得国家综合评定奖励积分的1万辆车辆,按照燃料电池系统的额定功率补贴3 000元/kW;对于获得国家示范城市群考核积分的企业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加氢站建设最高补贴500万元/座[28]。
图3
图3
截至2025年广东城市群氢能发展目标
Fig. 3
Hydrogen energy development target of Guangdong urban agglomeration by 2025
表4 广东城市群氢能政策
Tab. 4
时间 | 政策 | 内容 |
---|---|---|
2020.9 | 《佛山市燃料电池汽车市级财政补贴资金管理方法》 | 燃料电池汽车补贴标准最高不超过车辆售价60%,最高补贴50万元/辆 |
2020.11 | 《广东省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 对于2022年前投运的加氢站日加氢500 kg以上的综合能源补给站,每站补助250万元 |
2021.10 | 《佛山市南海区新能源(氢能)市政、物流车辆推广应用实施方案(2021—2025年)》 | 规范企业置换氢能源汽车的补贴,根据拥有氢能源汽车数量给予绿色运营奖励 |
2021.12 | 《深圳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 到2025年,建成氢能产业技术策源地等多场景应用示范基地,实现氢能商业化应用 |
2022.3 | 《佛山市新能源城市配送货车运营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加补贴金额) | 设立总金额5 700万元的扶持资金,用于补贴佛山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企业,根据车型和里程数进行补贴 |
2022.8 | 《广东省加快建设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 | 到示范期末,推广1万辆燃料电池汽车目标,年供氢能力超过10万t,建成加氢站超过200座 |
2.4 河南城市群
河南城市群以郑州市为牵头城市,还包含新乡、洛阳等城市,郑州氢能产业起步较晚,但依托客车积极引入外部顶尖企业,推进产业生态建设[12]。2022年5月,郑州市工信局发布的《郑州市支持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若干政策(征求意见稿)》提出,对核心零部件研发、加氢站建设等环节给予资金支持,加氢站建设最高奖励金额为500万元/座。2022年9月,河南省政府发布的《河南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提出,“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一轴带、五节点、三基地”的“郑-汴-洛-濮”氢走廊,到2025年氢能产业链基本完备,产业链相关企业达到100家以上,氢能产业年产值突破1 000亿元,推广各类氢燃料电池汽车5 000辆以上。
图4
图4
截至2025年河南城市群氢能发展目标
Fig. 4
Hydrogen energy development goal of Henan urban agglomeration by 2025
表5 河南城市群氢能政策
Tab. 5
时间 | 政策 | 内容 |
---|---|---|
2022.8 | 《河南省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 到2025年,示范应用氢燃料汽车累计超过5 000辆,建设加氢站80座以上 |
2021.6 | 《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 加快氢燃料等新能源汽车研发布局,布局加氢站等基础设施 |
2021.11 | 《河南省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 到2025年,全省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总量突破1万辆,投运各类加氢站100座以上 |
2022.9 | 《郑州市关于加快我市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答复》 | 到2025年,产业链相关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建成3~5个绿氢示范项目 |
2022.8 | 《河南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 | 到2025年,推广燃料电池汽车4 445辆,建设加氢站82座,建立自主可控的完整产业链 |
2022.1 | 《洛阳市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行动方案(2022—2025年)》 | 建立完善氢能供给体系,到2025年,完成不低于360辆燃料电池汽车推广任务 |
2.5 各城市群的发展侧重点
从各示范城市群的规划来看,由于发展水平不同,规划的侧重点略有差异。影响各地在示范推广和产业规模化发展进度的核心点在于各地政策支持力度的差异,尤其体现在资金支持和积分奖励方面。
在核心零部件研发方面,北京市与上海市的相关政策中都提到突破质子交换膜技术,除此之外,北京市还计划集中突破膜电极、催化剂等环节,而未提到双极板、碳纸等环节。上海城市群侧重提高催化剂、碳纸等关键材料的可靠性,提升电堆设计、系统集成的工艺技术水平,车载储氢系统、氢气循环系统等技术仍有待研究。广东省和河北省的政策则侧重八大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河南省提出提高双极板、电堆等核心零部件生产技术水平,加快引进膜电极、质子交换膜等企业,由于氢能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于北、上、广等城市,产业链尚不完善,仍有多个零部件技术需要引进。总体来看,质子交换膜、催化剂、氢气循环系统等环节各地均有待研发和突破,其他零部件研发各有侧重[29-30]。
3 商业化模式分析
3.1 加氢站商业模式
面对规模巨大的氢燃料电池汽车需求,各省市开始重视加氢站的规划和建设,截至2022年底,我国共建成投运加氢站310座,总量居全球首位。目前已投运的加氢站普遍采用制氢、运氢、加氢单独运行的分离式工作模式,即工厂集中制氢后,用车辆或管道运输到加氢站,经站内氢气压缩机增压后储存到高压储罐中,最终通过站内加注设备为燃料电池汽车加注氢气,如图5所示。
图5
该商业模式收益来源较为单一,仅限于燃料电池汽车用氢,且加氢站内压缩机、加氢机以及储氢瓶组等装置成本较高。据测算:日加注能力小于500 kg的固定式加氢站设备购置安装成本约为930万元,占总投资的77%;日加注能力在1 000~1 200 kg的固定式加氢站设备成本约为1 500万元,占总投资的83%。此外,通过分析加氢站上下游运营成本(见表6),不难得出,虽然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是最有前景的规模化制氢方式,但目前受限于电解制氢技术发展和电价成本,其成本仍高于其他制氢方式,未来一段时间仍需依托国家和地方补贴开展运营探索。此外,在分离式加氢站输运氢方面,管道输氢成本虽然较低,但前期投资建设较大,而且线路固定,适用于需求量大的固定式加氢站;液氢输运和高压长管拖车输运被认为是较有前景的输运方式。由此可见,在当前运营初期阶段,若单独投运分离式加氢站,投资成本巨大,且回收周期较长。
表6 不同加氢站氢气源及储运方式成本分析
Tab. 6
制氢方式 | 原料成本 | 制氢成本/(元/kg) | 输运方式 | 输运距离/km | 输运成本/(元/kg) |
---|---|---|---|---|---|
可再生能源制氢 | 0.5元/(kW⋅h) | 40 | 管道 | 50~500 | 1~4 |
煤制氢 | 500元/t | 10 | 高压长管拖车 | 50~500 | 5~40 |
天然气制氢 | 1.5元/m3 | 17 | 高压长管拖车 | 50~500 | 5~40 |
甲醇制氢 | 3 000元/t | 25 | 液态储运 | 50~500 | 13~15 |
随着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以及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持续推广,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陆续在原有设施基础上建成油氢混合加注站,大幅降低土建成本,并拓展了加氢站的运营模式,也将极大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运行。此外,部分地区考虑到制氢、输运氢成本,构建了制氢加氢一体化加氢站,即通过站内电解水制氢直接储存在站内气体管束,节省了输运氢装置费用和人工成本。该运营模式尚在示范运行中,未来也将在可再生资源丰富的地区推广应用。
3.2 综合能源工业园区商业模式
当前产业转型条件下,大型工业园区常远离市区,具备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并具有电能、热能和氢能等多种能源需求,当前能源供应方式成本过高且具有不确定性风险。因此,构建包含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储能系统和氢燃料电池的综合能源工业园区热电联供系统,将极大提升园区内部能源调节能力,有力保障园区内各项能源需求,并拓展其运营收益渠道。目前,该商业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
2021年10月,杭州亚运低碳氢电耦合应用示范项目规划建设,该项目是融合柔性直流、氢电耦合、多能互补的低碳园区,投运后,格力电器杭州生产基地可利用清洁能源与电网谷电制备氢气,并供给基地的氢燃料大巴车和物流车使用,最大供氢量每天可达200 kg。制氢时产生的氧气将用于空调生产焊接助燃,系统运行产生的余热可供高温注塑使用。根据测算,该项目预计每年可减少基地用能成本约256万元,减少碳排放量860 t,基地的单位产值能耗可下降约22%。
2022年12月,国际首个“电-氢-热”微网耦合直流能源互联网示范工程——宁波慈溪氢电耦合直流微网示范工程正式完工,预计该工程整体投运后,每年产氢量将超过60万m3,助力新能源消纳超过400万kW⋅h,并可满足每日10辆氢燃料电池大巴车加氢和50辆纯电动汽车直流快充的需求,对实现新能源高比例消纳、探索以电为核心能源互联网新形态、践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等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此外,北京市大兴区拟利用光伏发电、光热耦合、甲醇重整等技术,探索搭建以分布式新能源为基础的多能接入、多能互补园区能源服务体系,打造京津冀地区首个氢电耦合型零碳园区,形成可推广、可借鉴的零碳园区系统解决方案。同时,将推动跨区域氢能示范线建设,协同天津滨海以及河北保定、唐山共同建设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运输示范廊道,实现“零排放”氢能运输。
4 结论
通过梳理国家及地方相关氢能政策,分析了氢能应用领域、各省市未来发展规划的侧重点以及氢能商业化模式。目前,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和应用涵盖石油、化工、钢铁和交通等多个领域,氢能行业已步入发展快车道,产业规模化发展未来可期,但仍存在以下难题亟待解决:
1)国家层面指导政策尚无提出产业及装备发展量化指标。当前我国已出台多项氢能产业发展宏观政策,但尚未明确提出未来氢能需求规模,且缺乏电解槽、燃料电池等关键设备的研发目标指标。
2)地方层面对于氢能产业发展趋势认识尚不明朗。各地应基于当地能源环境因素,因地制宜指导氢能发展方向,如:可再生资源丰富地区重点布局电解水制氢以及长距离储运氢相关产业技术;京津冀和沿海地区重点布局加氢站和燃料电池相关产业技术。
3)国有企业在氢能领域的研发投入需进一步加强。目前,氢能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有企业技术先进、资金雄厚,应集中力量带领先进科技企业率先开展相关示范应用,为氢能产业的商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双碳”目标下绿色氢能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J].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 of green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ies under targets of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J].
基于改进DEC算法的风光氢系统容量配置
[J].
Capacity configuration of wind-solar combine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coupled with hydrogen energy storage based on improved DEC algorithm
[J].
面向碳中和电力系统转型的电氢枢纽灵活性应用
[J].
Flexibility of electro-hydrogen hub for power system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goal of carbon neutrality
[J].
“双碳”形势下电力行业氢能应用研究
[J].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hydrogen in power industry under “double carbon” circumstance
[J].
“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以及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J].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ese energy structure,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nergy Internet under the “double carbon” goal
[J].
中国氢能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建议与政策探讨
[J].
Path suggestion and policy discussion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hydrogen energy in China
[J].
考虑风光利用率和含氢能流的多能流综合能源系统规划
[J].
Multi-energy flow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 planning considering wind and solar utilization and containing hydrogen energy flow
[J].
碳中和背景下氢能利用关键技术及发展现状
[J].
Key technologies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hydrogen energy util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arbon neutrality
[J].
基于模型层级分析的质子交换膜电解槽建模研究进展
[J].
Research progress in modeling of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electrolyzer based on model level analysis
[J].
太阳能制氢关键技术研究
[J].
Research on key technologies of hydrogen production by solar energy
[J].
中国氢能产业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J].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prospect of hydroge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China
[J].
储能技术融合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J].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integration of distributed renewable energy
[J].
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制氢电源研究
[J].
Research on hydrogen power supply for renewable energy hydrogen production system
[J].
“双碳”目标下天然气行业碳达峰路径研究
[J].
Research on carbon peaking path of natural gas industry under “dual carbon” target
[J].
能源转型背景下新能源制氢市场推广的关键问题研究
[D].
Research on key issues of marketing promotion of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new ener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nergy transformation
[D].
国内外电动汽车发展现状、趋势及其对车用燃料的影响
[J].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electric vehicle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and its impact on vehicle fuel
[J].
能源转型中的中国特色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分析与思考
[J].
Analysis and consideration 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energy transformation
[J].
“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EB/OL].(
14th Five-Year industrial green development plan
[EB/OL].(
储能商业化应用政策解析
[J].
Analysis of commercial application policy of energy storage
[J].
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
[J].
Not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the issuance of action plan for carbon peaking before 2030
[J].
我国氢能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J].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spect of hydrogen energy
[J].
氢能与燃料电池发展现状及展望
[J].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spect of hydrogen energy and fuel cells
[J].
氢燃料电池市场未来可期
[N].
Hydrogen fuel cell market is in the future
[N].
氢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前景分析
[J].
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 of key technologies for hydrogen fuel cell vehicles
[J].
全球氢能产业政策现状与前景展望
[J].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global hydrogen industry policy
[J].
储氢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J].
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 of hydrogen storage technology
[J].
上海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J].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hydrogen fuel cell vehicle industry in Shanghai
[J].
氢能储运技术现状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典型应用
[J].
Current situation of hydrogen energy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 and its typical application in power system
[J].
世界氢能产业与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J].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analysis of world hydrogen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J].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