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届能源发展与发电技术研讨会暨IEEE国际标准培训在京召开
为推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和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第五届能源发展与发电技术研讨会暨IEEE国际标准培训”于2025年8月27-28日在北京召开。大会由IEEE PES能源发展与发电技术委员会(中国)、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新型电力系统分会、中国能源研究会新型电力系统专委会、国家能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学院、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碳中和与标准研究所共同主办,《发电技术》编辑部承办。
大会由IEEE PES能源发展与发电专业技术委员会秘书长陈树勇主持;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IEEE PES能源与发电技术委员会副主席兼分布式与综合能源分会主席李立新为大会致辞。与会人员与专家学者围绕碳中和与新型电力系统及AI技术应用展开了深入细致和比较充分的分享交流和讨论。
颁奖与学术成果交流会议期间颁发了IEEE PES能源与发电技术委员会2024年获奖证书,并为新会员颁发了证书。
《发电技术》副主编、IEEE PES能源发展与发电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车德竞主持了学术成果交流与评奖。
标准培训IEEE中国区高级标准经理赵盟进行了《IEEE标准及开发流程,电力和能源 领域IEEE标准建设》的培训。
学术报告能源互联网驻会副主席刘泽洪做了题为《关于能源转型的几点思考》的报告,指出了未来能源转型趋势与挑战,介绍了举世瞩目的大型发电项目,并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对未来电网发展做了深入阐述。
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立新做了题为《零碳园区综合能源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的主旨报告,深入分析了零碳园区的产业背景和发展现状,提出了零碳综合供能探索。介绍了华电电科院零碳园区能碳协同智慧管控平台的设计理念和应用。
中国电科院系统所副所长马世英做了题为《送受端形态演变过程中的电压问题及协同控制技术探讨》的主旨报告,系统分析了双高背景下送端电网过电压问题及控制策略以及构网型技术在这方面的应用前景。
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学院院长李美成教授做了《新能源产业技术发展与前言技术创新》报告,介绍了绿能量定义、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华能清洁能源研究院副院长郭小江做了题为《海上风电协同开发技术研究》的报告,针对大规模海上风电开发面临的挑战,提出建立海上风电机组多激励多目标整体优化系统,构建电气设计与并网安全分析系统,研发海上风场精准发电预测与源网消纳评估系统,研制海上风电协同开发设计平台。
中核集团福清核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林做了《核能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报告,介绍了核电领域最新技术和未来技术展望以及核电经济运行问题及破解方法。提出了应该将核电纳入绿电绿证交易体系、优化提升核电调度优先级,同时通过国际合作,推动核能作为低碳能源消费的国际互认;应该研究核电参与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政策与新型供售电业务、交易决策方法。
国家能源集团首席科学家朱法华做了《发电行业碳中和技术进展》报告,重点介绍了煤电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作用,预计核电将增加3-5倍。
中国华电氢能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白建明做了《独立风电制氢系统设计与运行》报告,详细介绍了独立风电制氢系统的设计、建设和运行实践。在习惯了大电网供电的背景下,独立运行系统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许洪华主任做了《基于碳中和的能源体系及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需求研究》报告,介绍了储能新概念和新思路。提出加强现有煤电与储热结合的深度灵活性改造,支撑低成本转型,现有煤电不拆除,也不新建,兜底保障;利用煤电+储热、热力电池技术满足储能需求,取消强配电化学储能,利用竞争性的技术方案和市场手段寻找最经济可行的方案。
中国电科院人工智能研究所教授级高工陈晰做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探索与展望》报告,重点介绍了电力光明大模型原理、结构、实现及其应用。电力光明大模型不仅在国网公司成功使用,对外也正在开放。
中国电科院碳中和与标准研究所所长易俊做了《电碳协同理论及技术探索与实践》报告。碳协同是将“碳”元素深度融入传统“电”领域,支撑电力系统由“安全-经济”二元平衡向“安全-经济-低碳”三元均衡转变,使电力系统在满足电能消费持续增长及经济运行的同时,能够安全有序和积极稳妥地推进降碳,高质量实现碳达峰,如期实现碳中和的技术方式。
陈树勇秘书长做了《碳中和与新型电力系统的思考》报告,从根本上探索了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基本问题。如:虽然我国年碳排放量世界第一,但是,人均年碳排放量却排在第十四位,并且,多年累计碳排放量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电动汽车碳排放计算、储能利用率低的物理原因、新能源输出功率被控问题等,提出了应该加强对电池储能和PV对环境长远影响的研究。
中国电科院新能源研究所所长秦世耀介绍了《大型风电机组仿真和试验关键技术》,论述了海上风电机组模拟测试最新技术及应用。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学院院长牛玉广介绍了《火电机组灵活智能运行控制技术研发及应用》,指出为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火电机组将向“清洁低碳、高效调节、快速变负荷、启停调峰”转型。
冀北电力科学研究院高工严乙桉做了《交流励磁抽蓄机组的研发、 试验与运行》报告,详细介绍了调试理论、技术及在丰宁电站机组调试中的应用。
云南电力试验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何常胜做了《云南高比例水电系统频率振荡分析及一次调频技术》报告,提出利用云南水电资源禀赋部分机组进行调相功能改造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