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场景超临界CO2循环燃煤发电系统研究
Study on Supercritical CO2 Cycle Coal-fire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for Low Temperature Scenario
收稿日期: 2021-04-07
Received: 2021-04-07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超临界CO2循环在低温场景下,循环终端温度降低,循环压比增大,可以与燃煤锅炉很好地匹配,组成高效的燃煤发电机组。根据气候和煤炭分布,我国北方煤炭基地(如蒙东、北疆)在冬、春季有长达4个月以上的低温条件,有利于构建高效的超临界CO2燃煤发电机组。对于3~15 ℃的终温工况,对超临界CO2循环发电机组进行热力计算,并对机组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作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初始参数620 ℃/30 MPa的超临界CO2循环发电机组在9 ℃以下低温场景下,可获得48%以上的全厂净发电效率,高于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汽轮发电机组。超临界CO2循环燃煤发电可补充可再生能源发电在冬、春季的发电量缺口,并可通过“北电南送”实现北方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
关键词:
Supercritical CO2 cycle can be used in the low temperature scenario to reduce the end temperature of the cycle and increase the cycle pressure ratio, which can well match with the coal-fired boiler to form a high-efficiency coal-fired power plant. Considering the climate and coal mine distribution, the coal mine bases in northern China, such as eastern Inner Mongolia and northern Xinjiang, have low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conditions for more than four months in winter and spring, which is good for the constrution of high-efficiency supercritical CO2 coal-fired power plants. For the end temperature condition of 3-15 ℃, the 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 of supercritical CO2 cycle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the unit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percritical CO2 cycle generator with 620 ℃/30 MPa initial parameters can obtain more than 48% of the net plant power generation efficiency in the low temperature scenario below 9 ℃, which is expected to surpass the efficiency of double-reheat ultra supercritical steam turbine unit. Supercritical CO2 cycle coal-fired power plants can supplement the power generation gap of renewable energy generation in winter and spring, and realize the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coal resources in the north through “North to South Power Transmission”.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郑开云.
ZHENG Kaiyun.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风力和光伏发电成本的不断下降,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装机容量快速增大,并且不断压缩煤电的份额。但我国煤炭储量丰富,风光资源相对有限的能源禀赋决定了煤电仍将长期占据主力能源地位,并在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煤电在继续发挥作用的同时,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能源转型的关键点,而提高燃煤发电机组的效率始终是最重要的实现路径之一[1]。
Mounir 等[6]提出,初参数620 ℃/30 MPa的 1 000 MW二次再热超临界CO2循环燃煤发电机组的循环热效率为52.4%,全厂净效率为47.8%。Bai等[7]提出,初参数620 ℃/32 MPa的300 MW一次再热超临界CO2循环热效率为50.03%,设计的锅炉热效率为94%~95%,考虑厂用电及其他因素,预计全厂净效率约45%。Sun等[8]提出,初参数620 ℃/32 MPa的1 000 MW二次再热超临界CO2循环热效率为51.08%,全厂净效率为47.04%。以上文献结论表明超临界CO2循环的热效率高,但是与燃煤锅炉组成的发电机组的理论效率并没有显著高于现有的超超临界汽轮机组,并且还稍低于高效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主要原因是超临界CO2循环压比小、回热温度高,导致从热源吸热的温度区间窄,与燃煤锅炉的加热温度区间不能很好地匹配。针对这一问题,可采取分流工质冷却烟气、预压缩、提高压力等措施来解决,但效果有限[9]。因此,对于常规的应用场景,超临界CO2循环燃煤发电机组的高效率优势无法得到体现。根据CO2的物性,它的凝结温度低,理论上可以在低至-50 ℃条件下工作。因此,对于具备低温条件的应用场景,如高纬度地区,可以通过降低热力循环的终温来提高循环热效率、扩大压比、增大吸热温度区间,从而更好地匹配锅炉加热温度区间。
本文结合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构建适合于冬、春季节低温环境下的超临界CO2循环燃煤发电系统,对其发电效率加以估算,并对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初步探讨。
1 低温场景分析
低温环境对于热力发电是有利的,可以降低汽轮机低压缸的排汽压力,提升机组热力性能。但是,会增大蒸汽湿度,汽轮机相对效率下降,并且需要更长的末级叶片,增加汽轮机排汽口尺寸和数量,使汽轮机低压部分复杂化,所以汽轮发电机组的终温不宜过低[10]。超临界CO2循环可以在极低的终温下运行,获得更高的循环效率,由于循环压比仍然较小,不会使透平排气口尺寸过大,也没有湿蒸汽的问题。因此,寻找适用的低温场景,可以发挥超临界CO2循环的优势。
从我国的地理和气温特点来看,北方地区冬、春季气温低,特别是东北和北疆等高纬度地区气温处于0 ℃下的时间可达4个月以上。考虑到最好在燃煤电厂厂址附近有煤炭资源,则蒙东和北疆煤炭基地的区位优势最为突出。蒙东地区冬、春季极其严寒,以呼伦贝尔为例,从11月中旬至第二年的2月中旬,长达近3个月的最高气温在-10 ℃以下,极端气温可达-50 ℃;北疆也有类似气候条件。因此,在蒙东和北疆地区的低温天气,可以为超临界CO2循环提供非常优越的低温冷端条件,可将工质冷却至15 ℃以下。
2 发电效率估算
超临界CO2循环采用分流再压缩方式,其循环效率高。图1给出了分流再压缩超临界CO2循环的基本流程,以主泵入口为起点,工质经主泵压缩增压,通过低温回热器,与分流压缩机出来的工质汇合,经高温回热器,进入锅炉吸收热量,通过透平膨胀做功推动发电机转换为电能。透平排出工质经高温回热器和低温回热器,一股分流进入分流压缩机增压,另一股进入冷却器冷却后再回到主泵入口。
图1
图1
分流再压缩超临界CO2循环流程
1—主泵;2—低温回热器;3—高温回热器;4—锅炉;5—透平;6—发电机;7—冷却器;8—分流压缩机。
Fig. 1
Process of splitting-recompression supercritical CO2 cycle
考虑到超临界CO2循环与锅炉加热温度区间的合理匹配,锅炉进气温度不宜过高,所以循环没有采用再热。这样,循环系统简化,设备较少,非常适合运用透平高位布置方法来缩减高温高压主管道长度,并降低管道阻力损失。
表1 超临界CO2循环参数
Tab. 1
参数 | 数值 |
---|---|
主泵入口温度/℃ | 3、5、7、9、11、13、15 |
主泵入口压力/MPa | 3.8、4.0、4.2、4.4、4.7、4.9、5.2 |
透平入口温度/℃ | 620 |
透平入口压力/MPa | 30 |
低温回热器冷端温差/℃ | 8 |
低温回热器热端温差/℃ | 12 |
高温回热器冷端温差/℃ | 12 |
低温回热器压损/MPa | 0.1 |
高温回热器压损/MPa | 0.1 |
锅炉压损/MPa | 0.5 |
冷却器压损/MPa | 0.1 |
主泵等熵效率 | 0.80 |
分流压缩机等熵效率 | 0.89 |
透平等熵效率 | 0.93 |
锅炉效率 | 0.95 |
管道效率 | 0.99 |
机械效率 | 0.99 |
发电机效率 | 0.99 |
厂用电率 | 0.03 |
主泵、分流压缩机内的压缩过程以及透平内的膨胀做功过程均视为绝热过程,等熵效率分别用ηc和ηt表示。
压缩过程的等熵效率为
式中:
膨胀做功过程的等熵效率为
式中:
采用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发布的REFPROP物性数据库,根据能量守恒,可求得稳态时循环回路各设备入口和出口工质的状态参数值,以及进入分流压缩机的分流量比例[11]。
循环达到稳态时的热效率
式中:Wt为透平功率;Wp为主泵功耗;Wc为分流压缩机功耗;Q为工质从锅炉吸收的热量。
全厂净效率
式中:
图2
图2
锅炉进气温度与主泵入口温度的关系
Fig. 2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let temperatures of boiler and main pump
图3
图3
循环热效率和全厂净效率与主泵入口温度的关系
Fig. 3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rmal efficiency, net plant efficiency and main pump inlet temperature
图4
图4
主泵入口温度为9 ℃工况的温熵图
a—主泵入口;b—低温回热器高压侧入口;c—高温回热器高压侧入口;d—锅炉入口;e—透平入口;f—高温回热器低压侧入口;g—低温回热器低压侧入口;h—冷却器和分流压缩机入口
Fig. 4
T-s diagram for the case with the inlet temperature of main pump of 9 ℃
3 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
超临界CO2循环系统的设计选取低的终温,那么在较高环境温度条件下,机组无法通过自然冷却而正常工作,可能需要停机,或者采取人工制冷手段来调节终温,所以机组的高效运行具有季节性特点。从整个能源结构来看,水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也具有季节性波动特点,冬、春季时水电和光伏发电量大幅减少,此时又恰逢用电高峰,通过运行上述的超临界CO2循环燃煤机组可以补充冬、春季的用电需求。如果机组可以在冬、春季节满发运行4个月以上,则年利用时间也可达2 880 h以上,虽低于全国火电平均利用时间(2019年为4 293 h),但高于四川、云南等水电资源丰富省份的火电利用时间。
对于有低温条件且煤炭资源丰富的厂址区域,如蒙东、北疆地区,冬春季节气温低,且煤炭就地利用的价格便宜,电煤价格低于300元/t,仅为全国平均价格的60%。采用前文优选的终温为9 ℃工况的超临界CO2循环燃煤机组,机组发电净效率可达48%,对应的供电煤耗为256 g/(kW·h)。虽然超临界CO2循环由于换热器用量大,在机组造价上相比汽轮机组存在劣势[2],但其系统结构简单,仍具有一定的降本空间,特别是用于低温场景的循环布置,循环压比大,回热热量较小,并且无需再热,使机组更加简化。超临界CO2循环燃煤机组在发电效率上的突出优势,使其经济性得以保障。假设600 MW机组的年发电时间为2 880 h,按照供电煤耗比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汽轮机组减少10 g/(kW·h)计算,每年可省煤17 280 t,节省费用约500万元。同时,由于煤耗低,CO2和污染物排放减少,符合煤电清洁低碳的发展方向。
随着西南水电资源开发殆尽,“西电东送”潜力上升有限,贵州、安徽等传统电力外送基地自身煤炭资源开发程度较高,近年来电煤供应逐步趋紧,没有进一步扩大外送的潜力,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自身电源发展潜力有限,未来将逐渐出现季节性缺口。因此,我国正在研究增加“北电南送”的电力新格局,通过跨省跨区的远距离输电通道传送至京津冀、长三角等用电负荷大的地区。蒙东和北疆地区具备优越的煤电发展条件,除现有的煤电供给方式以外,在冬、春季电力紧张时段,投入高效的超临界CO2循环燃煤发电机组,借助“北电南送”通道向外供电,更有利于保障我国能源供应安全。
在未来发电总量进一步增大且可再生能源发电成为主力电源之一的能源体系中,煤电在承担基荷电力的同时,必然有其中一部分需要发挥配合和调节的作用,以充分消纳可再生能源发电。因此,本文低温场景超临界CO2循环燃煤机组的最佳运行模式是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形成错位运行,同时与汽轮发电机组及其他发电方式协同运行,有助于煤电运行成本的改善,并促进新能源发电的市场化。
4 结论
结合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构建了适合于冬、春季节低温环境下运行的超临界CO2循环燃煤发电系统,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降低终温、扩大循环压比、降低工质的回热温度,超临界CO2循环可与燃煤锅炉很好地结合,组成高效的燃煤发电机组。
2)考虑到气温和煤炭分布,我国北方煤炭基地(如蒙东、北疆)低温季节长,可以构建高效的超临界CO2循环燃煤发电机组。
3)对于终温9 ℃的工况,620 ℃/30 MPa初参数的超临界CO2循环发电机组可获得48%的全厂净发电效率,高于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汽轮发电机组。
4)超临界CO2循环燃煤发电可以补充可再生能源发电在冬、春季节的发电量缺口,通过“北电南送”实现北方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
参考文献
燃煤发电行业低碳发展路径研究
[J].
Research on low-carbon development path of coal-fired power industry
[J].
汽轮发电机组分轴高低位布置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技术
[J].
Double reheat ultra-supercritical technology with cross-compound,high and low positioned steam turbounit
[J].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应用
[J].
Application of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cycle power generation technology
[J].
Review of supercritical CO2 power cycle technology and current statu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J].
Turbines can use CO2 to cut CO2
[J].
Brayton cycles for coal-fired power plants
[J].
300 MW boiler design study for coal-fired supercritical CO2 Brayton cycles
[C]//
How to construct a combined S-CO2 cycle for coal fired power plant
[J].
超临界CO2循环与燃煤锅炉集成技术研究
[J].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cycle with coal-fired boiler
[J].
超临界工质布雷顿循环热力学分析
[J].
Thermodynamic analysis of supercritical working fluid Brayton cycle
[J].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高温部件选材及效率分析
[J].
Materials selection for high temperature components and efficiency analysis for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cycle
[J].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