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未来能源系统及能源转型现实路径研究
1
2023
... 随着传统能源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可再生能源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逐渐受到国内的关注[1-2].风能利用技术在近几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对于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3-4].风电输出功率的强随机性以及弱调度性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的不确定性,风电场中风力机的功率输出受到大气边界层以及湍流的影响,风力机尾流也严重影响风电场的整体功率输出[5-8].对尾流特性的分析是研究偏航控制对尾流影响的关键一环[9-10]. ...
Research on China’s future energy system and the realistic path of energy transformation
1
2023
... 随着传统能源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可再生能源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逐渐受到国内的关注[1-2].风能利用技术在近几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对于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3-4].风电输出功率的强随机性以及弱调度性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的不确定性,风电场中风力机的功率输出受到大气边界层以及湍流的影响,风力机尾流也严重影响风电场的整体功率输出[5-8].对尾流特性的分析是研究偏航控制对尾流影响的关键一环[9-10]. ...
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价区划分与功率转移权重近似计算研究
1
2023
... 随着传统能源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可再生能源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逐渐受到国内的关注[1-2].风能利用技术在近几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对于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3-4].风电输出功率的强随机性以及弱调度性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的不确定性,风电场中风力机的功率输出受到大气边界层以及湍流的影响,风力机尾流也严重影响风电场的整体功率输出[5-8].对尾流特性的分析是研究偏航控制对尾流影响的关键一环[9-10]. ...
Study on price zone partition method and improved zonal power transfer distribution factor considering the uncertainty of electricity market
1
2023
... 随着传统能源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可再生能源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逐渐受到国内的关注[1-2].风能利用技术在近几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对于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3-4].风电输出功率的强随机性以及弱调度性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的不确定性,风电场中风力机的功率输出受到大气边界层以及湍流的影响,风力机尾流也严重影响风电场的整体功率输出[5-8].对尾流特性的分析是研究偏航控制对尾流影响的关键一环[9-10]. ...
基于FCM和ITransformer-TCN的短期风电集群功率预测
1
2024
... 随着传统能源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可再生能源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逐渐受到国内的关注[1-2].风能利用技术在近几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对于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3-4].风电输出功率的强随机性以及弱调度性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的不确定性,风电场中风力机的功率输出受到大气边界层以及湍流的影响,风力机尾流也严重影响风电场的整体功率输出[5-8].对尾流特性的分析是研究偏航控制对尾流影响的关键一环[9-10]. ...
Short-term power prediction of wind power cluster based on FCM and ITransformer-TCN
1
2024
... 随着传统能源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可再生能源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逐渐受到国内的关注[1-2].风能利用技术在近几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对于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3-4].风电输出功率的强随机性以及弱调度性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的不确定性,风电场中风力机的功率输出受到大气边界层以及湍流的影响,风力机尾流也严重影响风电场的整体功率输出[5-8].对尾流特性的分析是研究偏航控制对尾流影响的关键一环[9-10]. ...
我国海上风电发展关键技术综述
1
2022
... 随着传统能源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可再生能源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逐渐受到国内的关注[1-2].风能利用技术在近几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对于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3-4].风电输出功率的强随机性以及弱调度性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的不确定性,风电场中风力机的功率输出受到大气边界层以及湍流的影响,风力机尾流也严重影响风电场的整体功率输出[5-8].对尾流特性的分析是研究偏航控制对尾流影响的关键一环[9-10]. ...
Summary of technolo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ffshore wind power industry in China
1
2022
... 随着传统能源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可再生能源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逐渐受到国内的关注[1-2].风能利用技术在近几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对于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3-4].风电输出功率的强随机性以及弱调度性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的不确定性,风电场中风力机的功率输出受到大气边界层以及湍流的影响,风力机尾流也严重影响风电场的整体功率输出[5-8].对尾流特性的分析是研究偏航控制对尾流影响的关键一环[9-10]. ...
短期风电功率预测误差修正研究综述
1
2023
... 随着传统能源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可再生能源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逐渐受到国内的关注[1-2].风能利用技术在近几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对于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3-4].风电输出功率的强随机性以及弱调度性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的不确定性,风电场中风力机的功率输出受到大气边界层以及湍流的影响,风力机尾流也严重影响风电场的整体功率输出[5-8].对尾流特性的分析是研究偏航控制对尾流影响的关键一环[9-10]. ...
Review of research on error correction of short-term wind power prediction
1
2023
... 随着传统能源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可再生能源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逐渐受到国内的关注[1-2].风能利用技术在近几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对于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3-4].风电输出功率的强随机性以及弱调度性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的不确定性,风电场中风力机的功率输出受到大气边界层以及湍流的影响,风力机尾流也严重影响风电场的整体功率输出[5-8].对尾流特性的分析是研究偏航控制对尾流影响的关键一环[9-10]. ...
风能利用中的空气动力学研究进展Ⅱ:入流和尾流特性
0
2022
Aerodynamic research progress in wind energy Ⅱ:inflow and wake characteristics
0
2022
不同偏航工况下受迫运动风力机动力学特性
0
2024
Dynamics of the model turbine with driven motion at different yaw angle operating condition
0
2024
海上风电智能控制与运维关键技术
1
2022
... 随着传统能源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可再生能源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逐渐受到国内的关注[1-2].风能利用技术在近几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对于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3-4].风电输出功率的强随机性以及弱调度性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的不确定性,风电场中风力机的功率输出受到大气边界层以及湍流的影响,风力机尾流也严重影响风电场的整体功率输出[5-8].对尾流特性的分析是研究偏航控制对尾流影响的关键一环[9-10]. ...
Key technologies for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offshore wind power
1
2022
... 随着传统能源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可再生能源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逐渐受到国内的关注[1-2].风能利用技术在近几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对于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3-4].风电输出功率的强随机性以及弱调度性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的不确定性,风电场中风力机的功率输出受到大气边界层以及湍流的影响,风力机尾流也严重影响风电场的整体功率输出[5-8].对尾流特性的分析是研究偏航控制对尾流影响的关键一环[9-10]. ...
Large-eddy simulation of wind turbines immersed in the wake of a cube-shaped building
1
2020
... 随着传统能源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可再生能源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逐渐受到国内的关注[1-2].风能利用技术在近几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对于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3-4].风电输出功率的强随机性以及弱调度性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的不确定性,风电场中风力机的功率输出受到大气边界层以及湍流的影响,风力机尾流也严重影响风电场的整体功率输出[5-8].对尾流特性的分析是研究偏航控制对尾流影响的关键一环[9-10]. ...
尾流的双尺度简化模型及其大涡模拟建模
1
2021
... 随着传统能源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可再生能源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逐渐受到国内的关注[1-2].风能利用技术在近几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对于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3-4].风电输出功率的强随机性以及弱调度性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的不确定性,风电场中风力机的功率输出受到大气边界层以及湍流的影响,风力机尾流也严重影响风电场的整体功率输出[5-8].对尾流特性的分析是研究偏航控制对尾流影响的关键一环[9-10]. ...
Two-scale simplified model of wake and its large eddy simulation modeling
1
2021
... 随着传统能源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可再生能源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逐渐受到国内的关注[1-2].风能利用技术在近几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对于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3-4].风电输出功率的强随机性以及弱调度性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的不确定性,风电场中风力机的功率输出受到大气边界层以及湍流的影响,风力机尾流也严重影响风电场的整体功率输出[5-8].对尾流特性的分析是研究偏航控制对尾流影响的关键一环[9-10]. ...
偏航对风电机组机舱近尾流与测风的影响
1
2022
... 目前,已有诸多学者通过数值模拟和风洞实验全面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尾流特性的影响[11-14].李林敏等[15]结合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与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方法的优势,采用尾流尺度自适应方法分析了风力发电机非稳态流及尾流特性,研究发现,壁面自适应局部涡(wall-adapting local eddy,WALE)模型的尾流区长度较长,速度恢复较慢.Chamorro等[16]基于风轮直径为0.12 m的模型风力机,在雷诺数为1.7×105环境下进行了风洞实验,结果发现,风力机尾流可发展至下游15倍风力机直径,同时尾流在下游风力机前2倍风力机直径处基本完全恢复.王燕等[17]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风力机后的尾流状况和结构,研究了风力机后方尾流场特性,结果表明,风力机下游12倍风轮直径内速度分布受叶尖速比影响仍相当明显,叶尖速比为3时尾流湍流强度最大.高晓霞等[18]对某处实际风电场的尾流情况进行了测量,发现尾流衰减的速度在下游4~6倍风力机直径后开始下降.Fu等[19]研究了在雷诺数为4.2×105情况下,直径为0.12 m的风力机因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振动时的尾流情况,结果发现,这种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振动的类型、幅度和频率,同时这种影响导致的尾流变化在下游7倍风力机直径后明显减小.布局方式的不同会改变风力机的尾流特征[20-22],如交错布机方式会使风力机尾迹减弱,从而使得风力机后的尾流涡功率谱特征较串列布机方式大.为了保障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风力发电机组偏航控制应根据不同的风况,调整其自身的控制策略[23].对风力机偏航角的主动控制可降低尾流的影响,进而控制风电场的功率输出,因此,深入分析偏航角对风力机尾流的影响是降低尾流效应和提高风电场整体效率的关键[24]. ...
Effect of yawing on the near wake flow and stroke of wind turbine machine nacelle
1
2022
... 目前,已有诸多学者通过数值模拟和风洞实验全面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尾流特性的影响[11-14].李林敏等[15]结合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与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方法的优势,采用尾流尺度自适应方法分析了风力发电机非稳态流及尾流特性,研究发现,壁面自适应局部涡(wall-adapting local eddy,WALE)模型的尾流区长度较长,速度恢复较慢.Chamorro等[16]基于风轮直径为0.12 m的模型风力机,在雷诺数为1.7×105环境下进行了风洞实验,结果发现,风力机尾流可发展至下游15倍风力机直径,同时尾流在下游风力机前2倍风力机直径处基本完全恢复.王燕等[17]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风力机后的尾流状况和结构,研究了风力机后方尾流场特性,结果表明,风力机下游12倍风轮直径内速度分布受叶尖速比影响仍相当明显,叶尖速比为3时尾流湍流强度最大.高晓霞等[18]对某处实际风电场的尾流情况进行了测量,发现尾流衰减的速度在下游4~6倍风力机直径后开始下降.Fu等[19]研究了在雷诺数为4.2×105情况下,直径为0.12 m的风力机因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振动时的尾流情况,结果发现,这种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振动的类型、幅度和频率,同时这种影响导致的尾流变化在下游7倍风力机直径后明显减小.布局方式的不同会改变风力机的尾流特征[20-22],如交错布机方式会使风力机尾迹减弱,从而使得风力机后的尾流涡功率谱特征较串列布机方式大.为了保障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风力发电机组偏航控制应根据不同的风况,调整其自身的控制策略[23].对风力机偏航角的主动控制可降低尾流的影响,进而控制风电场的功率输出,因此,深入分析偏航角对风力机尾流的影响是降低尾流效应和提高风电场整体效率的关键[24]. ...
基于实验分析入流湍流积分尺度对水平轴风力机功率波动的影响
0
2021
Experimental study on influence of inflow turbulence integral scale on power fuctuation of horizontal axis wind turbine
0
2021
A simplified free vortex wake model of wind turbines for axial steady conditions
0
2018
基于SCADA数据的风电机组群尾流效应计算与验证研究
1
2023
... 目前,已有诸多学者通过数值模拟和风洞实验全面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尾流特性的影响[11-14].李林敏等[15]结合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与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方法的优势,采用尾流尺度自适应方法分析了风力发电机非稳态流及尾流特性,研究发现,壁面自适应局部涡(wall-adapting local eddy,WALE)模型的尾流区长度较长,速度恢复较慢.Chamorro等[16]基于风轮直径为0.12 m的模型风力机,在雷诺数为1.7×105环境下进行了风洞实验,结果发现,风力机尾流可发展至下游15倍风力机直径,同时尾流在下游风力机前2倍风力机直径处基本完全恢复.王燕等[17]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风力机后的尾流状况和结构,研究了风力机后方尾流场特性,结果表明,风力机下游12倍风轮直径内速度分布受叶尖速比影响仍相当明显,叶尖速比为3时尾流湍流强度最大.高晓霞等[18]对某处实际风电场的尾流情况进行了测量,发现尾流衰减的速度在下游4~6倍风力机直径后开始下降.Fu等[19]研究了在雷诺数为4.2×105情况下,直径为0.12 m的风力机因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振动时的尾流情况,结果发现,这种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振动的类型、幅度和频率,同时这种影响导致的尾流变化在下游7倍风力机直径后明显减小.布局方式的不同会改变风力机的尾流特征[20-22],如交错布机方式会使风力机尾迹减弱,从而使得风力机后的尾流涡功率谱特征较串列布机方式大.为了保障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风力发电机组偏航控制应根据不同的风况,调整其自身的控制策略[23].对风力机偏航角的主动控制可降低尾流的影响,进而控制风电场的功率输出,因此,深入分析偏航角对风力机尾流的影响是降低尾流效应和提高风电场整体效率的关键[24]. ...
Calculation and verification of wake effect on wind turbine based on SCADA data
1
2023
... 目前,已有诸多学者通过数值模拟和风洞实验全面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尾流特性的影响[11-14].李林敏等[15]结合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与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方法的优势,采用尾流尺度自适应方法分析了风力发电机非稳态流及尾流特性,研究发现,壁面自适应局部涡(wall-adapting local eddy,WALE)模型的尾流区长度较长,速度恢复较慢.Chamorro等[16]基于风轮直径为0.12 m的模型风力机,在雷诺数为1.7×105环境下进行了风洞实验,结果发现,风力机尾流可发展至下游15倍风力机直径,同时尾流在下游风力机前2倍风力机直径处基本完全恢复.王燕等[17]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风力机后的尾流状况和结构,研究了风力机后方尾流场特性,结果表明,风力机下游12倍风轮直径内速度分布受叶尖速比影响仍相当明显,叶尖速比为3时尾流湍流强度最大.高晓霞等[18]对某处实际风电场的尾流情况进行了测量,发现尾流衰减的速度在下游4~6倍风力机直径后开始下降.Fu等[19]研究了在雷诺数为4.2×105情况下,直径为0.12 m的风力机因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振动时的尾流情况,结果发现,这种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振动的类型、幅度和频率,同时这种影响导致的尾流变化在下游7倍风力机直径后明显减小.布局方式的不同会改变风力机的尾流特征[20-22],如交错布机方式会使风力机尾迹减弱,从而使得风力机后的尾流涡功率谱特征较串列布机方式大.为了保障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风力发电机组偏航控制应根据不同的风况,调整其自身的控制策略[23].对风力机偏航角的主动控制可降低尾流的影响,进而控制风电场的功率输出,因此,深入分析偏航角对风力机尾流的影响是降低尾流效应和提高风电场整体效率的关键[24]. ...
基于LBM方法的风力发电机尾流结构仿真
1
2020
... 目前,已有诸多学者通过数值模拟和风洞实验全面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尾流特性的影响[11-14].李林敏等[15]结合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与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方法的优势,采用尾流尺度自适应方法分析了风力发电机非稳态流及尾流特性,研究发现,壁面自适应局部涡(wall-adapting local eddy,WALE)模型的尾流区长度较长,速度恢复较慢.Chamorro等[16]基于风轮直径为0.12 m的模型风力机,在雷诺数为1.7×105环境下进行了风洞实验,结果发现,风力机尾流可发展至下游15倍风力机直径,同时尾流在下游风力机前2倍风力机直径处基本完全恢复.王燕等[17]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风力机后的尾流状况和结构,研究了风力机后方尾流场特性,结果表明,风力机下游12倍风轮直径内速度分布受叶尖速比影响仍相当明显,叶尖速比为3时尾流湍流强度最大.高晓霞等[18]对某处实际风电场的尾流情况进行了测量,发现尾流衰减的速度在下游4~6倍风力机直径后开始下降.Fu等[19]研究了在雷诺数为4.2×105情况下,直径为0.12 m的风力机因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振动时的尾流情况,结果发现,这种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振动的类型、幅度和频率,同时这种影响导致的尾流变化在下游7倍风力机直径后明显减小.布局方式的不同会改变风力机的尾流特征[20-22],如交错布机方式会使风力机尾迹减弱,从而使得风力机后的尾流涡功率谱特征较串列布机方式大.为了保障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风力发电机组偏航控制应根据不同的风况,调整其自身的控制策略[23].对风力机偏航角的主动控制可降低尾流的影响,进而控制风电场的功率输出,因此,深入分析偏航角对风力机尾流的影响是降低尾流效应和提高风电场整体效率的关键[24]. ...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wind turbine wakes using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1
2020
... 目前,已有诸多学者通过数值模拟和风洞实验全面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尾流特性的影响[11-14].李林敏等[15]结合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与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方法的优势,采用尾流尺度自适应方法分析了风力发电机非稳态流及尾流特性,研究发现,壁面自适应局部涡(wall-adapting local eddy,WALE)模型的尾流区长度较长,速度恢复较慢.Chamorro等[16]基于风轮直径为0.12 m的模型风力机,在雷诺数为1.7×105环境下进行了风洞实验,结果发现,风力机尾流可发展至下游15倍风力机直径,同时尾流在下游风力机前2倍风力机直径处基本完全恢复.王燕等[17]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风力机后的尾流状况和结构,研究了风力机后方尾流场特性,结果表明,风力机下游12倍风轮直径内速度分布受叶尖速比影响仍相当明显,叶尖速比为3时尾流湍流强度最大.高晓霞等[18]对某处实际风电场的尾流情况进行了测量,发现尾流衰减的速度在下游4~6倍风力机直径后开始下降.Fu等[19]研究了在雷诺数为4.2×105情况下,直径为0.12 m的风力机因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振动时的尾流情况,结果发现,这种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振动的类型、幅度和频率,同时这种影响导致的尾流变化在下游7倍风力机直径后明显减小.布局方式的不同会改变风力机的尾流特征[20-22],如交错布机方式会使风力机尾迹减弱,从而使得风力机后的尾流涡功率谱特征较串列布机方式大.为了保障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风力发电机组偏航控制应根据不同的风况,调整其自身的控制策略[23].对风力机偏航角的主动控制可降低尾流的影响,进而控制风电场的功率输出,因此,深入分析偏航角对风力机尾流的影响是降低尾流效应和提高风电场整体效率的关键[24]. ...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 turbulent open channel flow and an axial-flow turbine
1
2013
... 目前,已有诸多学者通过数值模拟和风洞实验全面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尾流特性的影响[11-14].李林敏等[15]结合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与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方法的优势,采用尾流尺度自适应方法分析了风力发电机非稳态流及尾流特性,研究发现,壁面自适应局部涡(wall-adapting local eddy,WALE)模型的尾流区长度较长,速度恢复较慢.Chamorro等[16]基于风轮直径为0.12 m的模型风力机,在雷诺数为1.7×105环境下进行了风洞实验,结果发现,风力机尾流可发展至下游15倍风力机直径,同时尾流在下游风力机前2倍风力机直径处基本完全恢复.王燕等[17]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风力机后的尾流状况和结构,研究了风力机后方尾流场特性,结果表明,风力机下游12倍风轮直径内速度分布受叶尖速比影响仍相当明显,叶尖速比为3时尾流湍流强度最大.高晓霞等[18]对某处实际风电场的尾流情况进行了测量,发现尾流衰减的速度在下游4~6倍风力机直径后开始下降.Fu等[19]研究了在雷诺数为4.2×105情况下,直径为0.12 m的风力机因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振动时的尾流情况,结果发现,这种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振动的类型、幅度和频率,同时这种影响导致的尾流变化在下游7倍风力机直径后明显减小.布局方式的不同会改变风力机的尾流特征[20-22],如交错布机方式会使风力机尾迹减弱,从而使得风力机后的尾流涡功率谱特征较串列布机方式大.为了保障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风力发电机组偏航控制应根据不同的风况,调整其自身的控制策略[23].对风力机偏航角的主动控制可降低尾流的影响,进而控制风电场的功率输出,因此,深入分析偏航角对风力机尾流的影响是降低尾流效应和提高风电场整体效率的关键[24]. ...
基于本征正交分解的水平轴风力机非定常尾迹特性分析
1
2022
... 目前,已有诸多学者通过数值模拟和风洞实验全面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尾流特性的影响[11-14].李林敏等[15]结合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与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方法的优势,采用尾流尺度自适应方法分析了风力发电机非稳态流及尾流特性,研究发现,壁面自适应局部涡(wall-adapting local eddy,WALE)模型的尾流区长度较长,速度恢复较慢.Chamorro等[16]基于风轮直径为0.12 m的模型风力机,在雷诺数为1.7×105环境下进行了风洞实验,结果发现,风力机尾流可发展至下游15倍风力机直径,同时尾流在下游风力机前2倍风力机直径处基本完全恢复.王燕等[17]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风力机后的尾流状况和结构,研究了风力机后方尾流场特性,结果表明,风力机下游12倍风轮直径内速度分布受叶尖速比影响仍相当明显,叶尖速比为3时尾流湍流强度最大.高晓霞等[18]对某处实际风电场的尾流情况进行了测量,发现尾流衰减的速度在下游4~6倍风力机直径后开始下降.Fu等[19]研究了在雷诺数为4.2×105情况下,直径为0.12 m的风力机因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振动时的尾流情况,结果发现,这种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振动的类型、幅度和频率,同时这种影响导致的尾流变化在下游7倍风力机直径后明显减小.布局方式的不同会改变风力机的尾流特征[20-22],如交错布机方式会使风力机尾迹减弱,从而使得风力机后的尾流涡功率谱特征较串列布机方式大.为了保障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风力发电机组偏航控制应根据不同的风况,调整其自身的控制策略[23].对风力机偏航角的主动控制可降低尾流的影响,进而控制风电场的功率输出,因此,深入分析偏航角对风力机尾流的影响是降低尾流效应和提高风电场整体效率的关键[24]. ...
Unsteady wake analysis of horizontal wind turbine using 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
1
2022
... 目前,已有诸多学者通过数值模拟和风洞实验全面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尾流特性的影响[11-14].李林敏等[15]结合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与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方法的优势,采用尾流尺度自适应方法分析了风力发电机非稳态流及尾流特性,研究发现,壁面自适应局部涡(wall-adapting local eddy,WALE)模型的尾流区长度较长,速度恢复较慢.Chamorro等[16]基于风轮直径为0.12 m的模型风力机,在雷诺数为1.7×105环境下进行了风洞实验,结果发现,风力机尾流可发展至下游15倍风力机直径,同时尾流在下游风力机前2倍风力机直径处基本完全恢复.王燕等[17]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风力机后的尾流状况和结构,研究了风力机后方尾流场特性,结果表明,风力机下游12倍风轮直径内速度分布受叶尖速比影响仍相当明显,叶尖速比为3时尾流湍流强度最大.高晓霞等[18]对某处实际风电场的尾流情况进行了测量,发现尾流衰减的速度在下游4~6倍风力机直径后开始下降.Fu等[19]研究了在雷诺数为4.2×105情况下,直径为0.12 m的风力机因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振动时的尾流情况,结果发现,这种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振动的类型、幅度和频率,同时这种影响导致的尾流变化在下游7倍风力机直径后明显减小.布局方式的不同会改变风力机的尾流特征[20-22],如交错布机方式会使风力机尾迹减弱,从而使得风力机后的尾流涡功率谱特征较串列布机方式大.为了保障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风力发电机组偏航控制应根据不同的风况,调整其自身的控制策略[23].对风力机偏航角的主动控制可降低尾流的影响,进而控制风电场的功率输出,因此,深入分析偏航角对风力机尾流的影响是降低尾流效应和提高风电场整体效率的关键[24]. ...
基于激光雷达扫描数据的湍流强度影响下风力机尾流特性研究
1
2019
... 目前,已有诸多学者通过数值模拟和风洞实验全面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尾流特性的影响[11-14].李林敏等[15]结合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与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方法的优势,采用尾流尺度自适应方法分析了风力发电机非稳态流及尾流特性,研究发现,壁面自适应局部涡(wall-adapting local eddy,WALE)模型的尾流区长度较长,速度恢复较慢.Chamorro等[16]基于风轮直径为0.12 m的模型风力机,在雷诺数为1.7×105环境下进行了风洞实验,结果发现,风力机尾流可发展至下游15倍风力机直径,同时尾流在下游风力机前2倍风力机直径处基本完全恢复.王燕等[17]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风力机后的尾流状况和结构,研究了风力机后方尾流场特性,结果表明,风力机下游12倍风轮直径内速度分布受叶尖速比影响仍相当明显,叶尖速比为3时尾流湍流强度最大.高晓霞等[18]对某处实际风电场的尾流情况进行了测量,发现尾流衰减的速度在下游4~6倍风力机直径后开始下降.Fu等[19]研究了在雷诺数为4.2×105情况下,直径为0.12 m的风力机因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振动时的尾流情况,结果发现,这种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振动的类型、幅度和频率,同时这种影响导致的尾流变化在下游7倍风力机直径后明显减小.布局方式的不同会改变风力机的尾流特征[20-22],如交错布机方式会使风力机尾迹减弱,从而使得风力机后的尾流涡功率谱特征较串列布机方式大.为了保障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风力发电机组偏航控制应根据不同的风况,调整其自身的控制策略[23].对风力机偏航角的主动控制可降低尾流的影响,进而控制风电场的功率输出,因此,深入分析偏航角对风力机尾流的影响是降低尾流效应和提高风电场整体效率的关键[24]. ...
Study on influence of turbulence intensity on wind turbine wake characteristics using lidars scanning data
1
2019
... 目前,已有诸多学者通过数值模拟和风洞实验全面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尾流特性的影响[11-14].李林敏等[15]结合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与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方法的优势,采用尾流尺度自适应方法分析了风力发电机非稳态流及尾流特性,研究发现,壁面自适应局部涡(wall-adapting local eddy,WALE)模型的尾流区长度较长,速度恢复较慢.Chamorro等[16]基于风轮直径为0.12 m的模型风力机,在雷诺数为1.7×105环境下进行了风洞实验,结果发现,风力机尾流可发展至下游15倍风力机直径,同时尾流在下游风力机前2倍风力机直径处基本完全恢复.王燕等[17]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风力机后的尾流状况和结构,研究了风力机后方尾流场特性,结果表明,风力机下游12倍风轮直径内速度分布受叶尖速比影响仍相当明显,叶尖速比为3时尾流湍流强度最大.高晓霞等[18]对某处实际风电场的尾流情况进行了测量,发现尾流衰减的速度在下游4~6倍风力机直径后开始下降.Fu等[19]研究了在雷诺数为4.2×105情况下,直径为0.12 m的风力机因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振动时的尾流情况,结果发现,这种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振动的类型、幅度和频率,同时这种影响导致的尾流变化在下游7倍风力机直径后明显减小.布局方式的不同会改变风力机的尾流特征[20-22],如交错布机方式会使风力机尾迹减弱,从而使得风力机后的尾流涡功率谱特征较串列布机方式大.为了保障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风力发电机组偏航控制应根据不同的风况,调整其自身的控制策略[23].对风力机偏航角的主动控制可降低尾流的影响,进而控制风电场的功率输出,因此,深入分析偏航角对风力机尾流的影响是降低尾流效应和提高风电场整体效率的关键[24]. ...
In-phase and out-of-phase pitch and roll oscillations of model wind turbines within uniform arrays
1
2020
... 目前,已有诸多学者通过数值模拟和风洞实验全面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尾流特性的影响[11-14].李林敏等[15]结合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与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方法的优势,采用尾流尺度自适应方法分析了风力发电机非稳态流及尾流特性,研究发现,壁面自适应局部涡(wall-adapting local eddy,WALE)模型的尾流区长度较长,速度恢复较慢.Chamorro等[16]基于风轮直径为0.12 m的模型风力机,在雷诺数为1.7×105环境下进行了风洞实验,结果发现,风力机尾流可发展至下游15倍风力机直径,同时尾流在下游风力机前2倍风力机直径处基本完全恢复.王燕等[17]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风力机后的尾流状况和结构,研究了风力机后方尾流场特性,结果表明,风力机下游12倍风轮直径内速度分布受叶尖速比影响仍相当明显,叶尖速比为3时尾流湍流强度最大.高晓霞等[18]对某处实际风电场的尾流情况进行了测量,发现尾流衰减的速度在下游4~6倍风力机直径后开始下降.Fu等[19]研究了在雷诺数为4.2×105情况下,直径为0.12 m的风力机因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振动时的尾流情况,结果发现,这种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振动的类型、幅度和频率,同时这种影响导致的尾流变化在下游7倍风力机直径后明显减小.布局方式的不同会改变风力机的尾流特征[20-22],如交错布机方式会使风力机尾迹减弱,从而使得风力机后的尾流涡功率谱特征较串列布机方式大.为了保障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风力发电机组偏航控制应根据不同的风况,调整其自身的控制策略[23].对风力机偏航角的主动控制可降低尾流的影响,进而控制风电场的功率输出,因此,深入分析偏航角对风力机尾流的影响是降低尾流效应和提高风电场整体效率的关键[24]. ...
错列布局风电场尾流演变实验研究
1
2023
... 目前,已有诸多学者通过数值模拟和风洞实验全面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尾流特性的影响[11-14].李林敏等[15]结合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与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方法的优势,采用尾流尺度自适应方法分析了风力发电机非稳态流及尾流特性,研究发现,壁面自适应局部涡(wall-adapting local eddy,WALE)模型的尾流区长度较长,速度恢复较慢.Chamorro等[16]基于风轮直径为0.12 m的模型风力机,在雷诺数为1.7×105环境下进行了风洞实验,结果发现,风力机尾流可发展至下游15倍风力机直径,同时尾流在下游风力机前2倍风力机直径处基本完全恢复.王燕等[17]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风力机后的尾流状况和结构,研究了风力机后方尾流场特性,结果表明,风力机下游12倍风轮直径内速度分布受叶尖速比影响仍相当明显,叶尖速比为3时尾流湍流强度最大.高晓霞等[18]对某处实际风电场的尾流情况进行了测量,发现尾流衰减的速度在下游4~6倍风力机直径后开始下降.Fu等[19]研究了在雷诺数为4.2×105情况下,直径为0.12 m的风力机因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振动时的尾流情况,结果发现,这种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振动的类型、幅度和频率,同时这种影响导致的尾流变化在下游7倍风力机直径后明显减小.布局方式的不同会改变风力机的尾流特征[20-22],如交错布机方式会使风力机尾迹减弱,从而使得风力机后的尾流涡功率谱特征较串列布机方式大.为了保障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风力发电机组偏航控制应根据不同的风况,调整其自身的控制策略[23].对风力机偏航角的主动控制可降低尾流的影响,进而控制风电场的功率输出,因此,深入分析偏航角对风力机尾流的影响是降低尾流效应和提高风电场整体效率的关键[24]. ...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wakes evolution of a staggered wind farm
1
2023
... 目前,已有诸多学者通过数值模拟和风洞实验全面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尾流特性的影响[11-14].李林敏等[15]结合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与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方法的优势,采用尾流尺度自适应方法分析了风力发电机非稳态流及尾流特性,研究发现,壁面自适应局部涡(wall-adapting local eddy,WALE)模型的尾流区长度较长,速度恢复较慢.Chamorro等[16]基于风轮直径为0.12 m的模型风力机,在雷诺数为1.7×105环境下进行了风洞实验,结果发现,风力机尾流可发展至下游15倍风力机直径,同时尾流在下游风力机前2倍风力机直径处基本完全恢复.王燕等[17]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风力机后的尾流状况和结构,研究了风力机后方尾流场特性,结果表明,风力机下游12倍风轮直径内速度分布受叶尖速比影响仍相当明显,叶尖速比为3时尾流湍流强度最大.高晓霞等[18]对某处实际风电场的尾流情况进行了测量,发现尾流衰减的速度在下游4~6倍风力机直径后开始下降.Fu等[19]研究了在雷诺数为4.2×105情况下,直径为0.12 m的风力机因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振动时的尾流情况,结果发现,这种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振动的类型、幅度和频率,同时这种影响导致的尾流变化在下游7倍风力机直径后明显减小.布局方式的不同会改变风力机的尾流特征[20-22],如交错布机方式会使风力机尾迹减弱,从而使得风力机后的尾流涡功率谱特征较串列布机方式大.为了保障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风力发电机组偏航控制应根据不同的风况,调整其自身的控制策略[23].对风力机偏航角的主动控制可降低尾流的影响,进而控制风电场的功率输出,因此,深入分析偏航角对风力机尾流的影响是降低尾流效应和提高风电场整体效率的关键[24]. ...
风电场湍流积分长度演变实验研究
2
2020
... 湍流积分尺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度量尾流场中湍流结构平均尺度特征,因此将其引入以对流场内部涡的结构进行分析.依据泰勒假设,通过对主流向速度自相关函数进行积分可得出,具体表达式[21]如下: ...
... 式中:为平均速度;Tr 为主流速度的波动积分;为时间间隔;为首次达到给定值的时间,这里取0.05[21];为速度波动;为速度方差. ...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evolution of integral length scale within wind farm
2
2020
... 湍流积分尺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度量尾流场中湍流结构平均尺度特征,因此将其引入以对流场内部涡的结构进行分析.依据泰勒假设,通过对主流向速度自相关函数进行积分可得出,具体表达式[21]如下: ...
... 式中:为平均速度;Tr 为主流速度的波动积分;为时间间隔;为首次达到给定值的时间,这里取0.05[21];为速度波动;为速度方差. ...
阵风工况下多台风力机尾流效应的非定常特性
1
2022
... 目前,已有诸多学者通过数值模拟和风洞实验全面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尾流特性的影响[11-14].李林敏等[15]结合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与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方法的优势,采用尾流尺度自适应方法分析了风力发电机非稳态流及尾流特性,研究发现,壁面自适应局部涡(wall-adapting local eddy,WALE)模型的尾流区长度较长,速度恢复较慢.Chamorro等[16]基于风轮直径为0.12 m的模型风力机,在雷诺数为1.7×105环境下进行了风洞实验,结果发现,风力机尾流可发展至下游15倍风力机直径,同时尾流在下游风力机前2倍风力机直径处基本完全恢复.王燕等[17]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风力机后的尾流状况和结构,研究了风力机后方尾流场特性,结果表明,风力机下游12倍风轮直径内速度分布受叶尖速比影响仍相当明显,叶尖速比为3时尾流湍流强度最大.高晓霞等[18]对某处实际风电场的尾流情况进行了测量,发现尾流衰减的速度在下游4~6倍风力机直径后开始下降.Fu等[19]研究了在雷诺数为4.2×105情况下,直径为0.12 m的风力机因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振动时的尾流情况,结果发现,这种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振动的类型、幅度和频率,同时这种影响导致的尾流变化在下游7倍风力机直径后明显减小.布局方式的不同会改变风力机的尾流特征[20-22],如交错布机方式会使风力机尾迹减弱,从而使得风力机后的尾流涡功率谱特征较串列布机方式大.为了保障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风力发电机组偏航控制应根据不同的风况,调整其自身的控制策略[23].对风力机偏航角的主动控制可降低尾流的影响,进而控制风电场的功率输出,因此,深入分析偏航角对风力机尾流的影响是降低尾流效应和提高风电场整体效率的关键[24]. ...
Unsteady characteristics of wake effect for multiple wind turbines under gust wind condition
1
2022
... 目前,已有诸多学者通过数值模拟和风洞实验全面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尾流特性的影响[11-14].李林敏等[15]结合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与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方法的优势,采用尾流尺度自适应方法分析了风力发电机非稳态流及尾流特性,研究发现,壁面自适应局部涡(wall-adapting local eddy,WALE)模型的尾流区长度较长,速度恢复较慢.Chamorro等[16]基于风轮直径为0.12 m的模型风力机,在雷诺数为1.7×105环境下进行了风洞实验,结果发现,风力机尾流可发展至下游15倍风力机直径,同时尾流在下游风力机前2倍风力机直径处基本完全恢复.王燕等[17]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风力机后的尾流状况和结构,研究了风力机后方尾流场特性,结果表明,风力机下游12倍风轮直径内速度分布受叶尖速比影响仍相当明显,叶尖速比为3时尾流湍流强度最大.高晓霞等[18]对某处实际风电场的尾流情况进行了测量,发现尾流衰减的速度在下游4~6倍风力机直径后开始下降.Fu等[19]研究了在雷诺数为4.2×105情况下,直径为0.12 m的风力机因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振动时的尾流情况,结果发现,这种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振动的类型、幅度和频率,同时这种影响导致的尾流变化在下游7倍风力机直径后明显减小.布局方式的不同会改变风力机的尾流特征[20-22],如交错布机方式会使风力机尾迹减弱,从而使得风力机后的尾流涡功率谱特征较串列布机方式大.为了保障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风力发电机组偏航控制应根据不同的风况,调整其自身的控制策略[23].对风力机偏航角的主动控制可降低尾流的影响,进而控制风电场的功率输出,因此,深入分析偏航角对风力机尾流的影响是降低尾流效应和提高风电场整体效率的关键[24]. ...
风力机偏航系统控制策略研究现状及进展
1
2021
... 目前,已有诸多学者通过数值模拟和风洞实验全面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尾流特性的影响[11-14].李林敏等[15]结合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与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方法的优势,采用尾流尺度自适应方法分析了风力发电机非稳态流及尾流特性,研究发现,壁面自适应局部涡(wall-adapting local eddy,WALE)模型的尾流区长度较长,速度恢复较慢.Chamorro等[16]基于风轮直径为0.12 m的模型风力机,在雷诺数为1.7×105环境下进行了风洞实验,结果发现,风力机尾流可发展至下游15倍风力机直径,同时尾流在下游风力机前2倍风力机直径处基本完全恢复.王燕等[17]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风力机后的尾流状况和结构,研究了风力机后方尾流场特性,结果表明,风力机下游12倍风轮直径内速度分布受叶尖速比影响仍相当明显,叶尖速比为3时尾流湍流强度最大.高晓霞等[18]对某处实际风电场的尾流情况进行了测量,发现尾流衰减的速度在下游4~6倍风力机直径后开始下降.Fu等[19]研究了在雷诺数为4.2×105情况下,直径为0.12 m的风力机因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振动时的尾流情况,结果发现,这种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振动的类型、幅度和频率,同时这种影响导致的尾流变化在下游7倍风力机直径后明显减小.布局方式的不同会改变风力机的尾流特征[20-22],如交错布机方式会使风力机尾迹减弱,从而使得风力机后的尾流涡功率谱特征较串列布机方式大.为了保障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风力发电机组偏航控制应根据不同的风况,调整其自身的控制策略[23].对风力机偏航角的主动控制可降低尾流的影响,进而控制风电场的功率输出,因此,深入分析偏航角对风力机尾流的影响是降低尾流效应和提高风电场整体效率的关键[24]. ...
Status and prospect of yaw system control strategy for wind turbines
1
2021
... 目前,已有诸多学者通过数值模拟和风洞实验全面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尾流特性的影响[11-14].李林敏等[15]结合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与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方法的优势,采用尾流尺度自适应方法分析了风力发电机非稳态流及尾流特性,研究发现,壁面自适应局部涡(wall-adapting local eddy,WALE)模型的尾流区长度较长,速度恢复较慢.Chamorro等[16]基于风轮直径为0.12 m的模型风力机,在雷诺数为1.7×105环境下进行了风洞实验,结果发现,风力机尾流可发展至下游15倍风力机直径,同时尾流在下游风力机前2倍风力机直径处基本完全恢复.王燕等[17]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风力机后的尾流状况和结构,研究了风力机后方尾流场特性,结果表明,风力机下游12倍风轮直径内速度分布受叶尖速比影响仍相当明显,叶尖速比为3时尾流湍流强度最大.高晓霞等[18]对某处实际风电场的尾流情况进行了测量,发现尾流衰减的速度在下游4~6倍风力机直径后开始下降.Fu等[19]研究了在雷诺数为4.2×105情况下,直径为0.12 m的风力机因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振动时的尾流情况,结果发现,这种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振动的类型、幅度和频率,同时这种影响导致的尾流变化在下游7倍风力机直径后明显减小.布局方式的不同会改变风力机的尾流特征[20-22],如交错布机方式会使风力机尾迹减弱,从而使得风力机后的尾流涡功率谱特征较串列布机方式大.为了保障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风力发电机组偏航控制应根据不同的风况,调整其自身的控制策略[23].对风力机偏航角的主动控制可降低尾流的影响,进而控制风电场的功率输出,因此,深入分析偏航角对风力机尾流的影响是降低尾流效应和提高风电场整体效率的关键[24]. ...
基于流固耦合偏航工况下风力机输出功率的研究
1
2021
... 目前,已有诸多学者通过数值模拟和风洞实验全面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尾流特性的影响[11-14].李林敏等[15]结合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与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方法的优势,采用尾流尺度自适应方法分析了风力发电机非稳态流及尾流特性,研究发现,壁面自适应局部涡(wall-adapting local eddy,WALE)模型的尾流区长度较长,速度恢复较慢.Chamorro等[16]基于风轮直径为0.12 m的模型风力机,在雷诺数为1.7×105环境下进行了风洞实验,结果发现,风力机尾流可发展至下游15倍风力机直径,同时尾流在下游风力机前2倍风力机直径处基本完全恢复.王燕等[17]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风力机后的尾流状况和结构,研究了风力机后方尾流场特性,结果表明,风力机下游12倍风轮直径内速度分布受叶尖速比影响仍相当明显,叶尖速比为3时尾流湍流强度最大.高晓霞等[18]对某处实际风电场的尾流情况进行了测量,发现尾流衰减的速度在下游4~6倍风力机直径后开始下降.Fu等[19]研究了在雷诺数为4.2×105情况下,直径为0.12 m的风力机因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振动时的尾流情况,结果发现,这种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振动的类型、幅度和频率,同时这种影响导致的尾流变化在下游7倍风力机直径后明显减小.布局方式的不同会改变风力机的尾流特征[20-22],如交错布机方式会使风力机尾迹减弱,从而使得风力机后的尾流涡功率谱特征较串列布机方式大.为了保障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风力发电机组偏航控制应根据不同的风况,调整其自身的控制策略[23].对风力机偏航角的主动控制可降低尾流的影响,进而控制风电场的功率输出,因此,深入分析偏航角对风力机尾流的影响是降低尾流效应和提高风电场整体效率的关键[24]. ...
Study on wind turbine output power based on fluid-solid coupling yaw
1
2021
... 目前,已有诸多学者通过数值模拟和风洞实验全面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尾流特性的影响[11-14].李林敏等[15]结合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与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方法的优势,采用尾流尺度自适应方法分析了风力发电机非稳态流及尾流特性,研究发现,壁面自适应局部涡(wall-adapting local eddy,WALE)模型的尾流区长度较长,速度恢复较慢.Chamorro等[16]基于风轮直径为0.12 m的模型风力机,在雷诺数为1.7×105环境下进行了风洞实验,结果发现,风力机尾流可发展至下游15倍风力机直径,同时尾流在下游风力机前2倍风力机直径处基本完全恢复.王燕等[17]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风力机后的尾流状况和结构,研究了风力机后方尾流场特性,结果表明,风力机下游12倍风轮直径内速度分布受叶尖速比影响仍相当明显,叶尖速比为3时尾流湍流强度最大.高晓霞等[18]对某处实际风电场的尾流情况进行了测量,发现尾流衰减的速度在下游4~6倍风力机直径后开始下降.Fu等[19]研究了在雷诺数为4.2×105情况下,直径为0.12 m的风力机因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振动时的尾流情况,结果发现,这种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振动的类型、幅度和频率,同时这种影响导致的尾流变化在下游7倍风力机直径后明显减小.布局方式的不同会改变风力机的尾流特征[20-22],如交错布机方式会使风力机尾迹减弱,从而使得风力机后的尾流涡功率谱特征较串列布机方式大.为了保障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风力发电机组偏航控制应根据不同的风况,调整其自身的控制策略[23].对风力机偏航角的主动控制可降低尾流的影响,进而控制风电场的功率输出,因此,深入分析偏航角对风力机尾流的影响是降低尾流效应和提高风电场整体效率的关键[24]. ...
Wake impact on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orizontal axis wind turbine under yawed flow conditions
1
2019
... Lee等[25]对0°、30°、45°、60°偏航角下的风力机尾流进行了模拟,研究发现,在尾流场中轮毂和叶片尖端涡旋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随着尾流向下传递,这一相互作用会导致尾流结构越来越不稳定.Gao等[26]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模以研究不同偏航角下的尾流情况,结果表明,当风力机在偏航条件下运行时,一部分尖端涡向尾流区发展,另一部分发展为外流,从而导致尾迹区域减小.一些学者也利用风洞对尾流进行研究,如Schümann等[27]在风洞中将2台直径为1 m的风力机前后放置以组成小型风力机阵列,在雷诺数约为1.2×105环境下使用热线进行测量,进而研究尾流结构,通过测量发现塔架尾流在远尾流场中并不明显,但在近尾流场中会在与转子尾流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偏转.Talavera等[28]研究了由前后直径0.2 m的2台风力机所组成阵列的尾流恢复情况,结果表明,来流的湍流强度会极大影响尾流的恢复,湍流强度越大,尾流恢复越快.Iungo等[29]利用风洞研究直径为0.15 m的风力机轮毂位置处尾流稳定性,结果发现,轮毂高度处尾流稳定性沿流动方向提高,且随来流风速降低而提高. ...
Modelling the nacelle wake of a horizontal-axis wind turbine under different yaw conditions
1
2021
... Lee等[25]对0°、30°、45°、60°偏航角下的风力机尾流进行了模拟,研究发现,在尾流场中轮毂和叶片尖端涡旋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随着尾流向下传递,这一相互作用会导致尾流结构越来越不稳定.Gao等[26]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模以研究不同偏航角下的尾流情况,结果表明,当风力机在偏航条件下运行时,一部分尖端涡向尾流区发展,另一部分发展为外流,从而导致尾迹区域减小.一些学者也利用风洞对尾流进行研究,如Schümann等[27]在风洞中将2台直径为1 m的风力机前后放置以组成小型风力机阵列,在雷诺数约为1.2×105环境下使用热线进行测量,进而研究尾流结构,通过测量发现塔架尾流在远尾流场中并不明显,但在近尾流场中会在与转子尾流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偏转.Talavera等[28]研究了由前后直径0.2 m的2台风力机所组成阵列的尾流恢复情况,结果表明,来流的湍流强度会极大影响尾流的恢复,湍流强度越大,尾流恢复越快.Iungo等[29]利用风洞研究直径为0.15 m的风力机轮毂位置处尾流稳定性,结果发现,轮毂高度处尾流稳定性沿流动方向提高,且随来流风速降低而提高. ...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wind turbine wakes in the wind tunnel
1
2013
... Lee等[25]对0°、30°、45°、60°偏航角下的风力机尾流进行了模拟,研究发现,在尾流场中轮毂和叶片尖端涡旋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随着尾流向下传递,这一相互作用会导致尾流结构越来越不稳定.Gao等[26]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模以研究不同偏航角下的尾流情况,结果表明,当风力机在偏航条件下运行时,一部分尖端涡向尾流区发展,另一部分发展为外流,从而导致尾迹区域减小.一些学者也利用风洞对尾流进行研究,如Schümann等[27]在风洞中将2台直径为1 m的风力机前后放置以组成小型风力机阵列,在雷诺数约为1.2×105环境下使用热线进行测量,进而研究尾流结构,通过测量发现塔架尾流在远尾流场中并不明显,但在近尾流场中会在与转子尾流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偏转.Talavera等[28]研究了由前后直径0.2 m的2台风力机所组成阵列的尾流恢复情况,结果表明,来流的湍流强度会极大影响尾流的恢复,湍流强度越大,尾流恢复越快.Iungo等[29]利用风洞研究直径为0.15 m的风力机轮毂位置处尾流稳定性,结果发现,轮毂高度处尾流稳定性沿流动方向提高,且随来流风速降低而提高. ...
Experimental study of turbulence intensity influence on wind turbine performance and wake recovery in a low-speed wind tunnel
1
2017
... Lee等[25]对0°、30°、45°、60°偏航角下的风力机尾流进行了模拟,研究发现,在尾流场中轮毂和叶片尖端涡旋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随着尾流向下传递,这一相互作用会导致尾流结构越来越不稳定.Gao等[26]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模以研究不同偏航角下的尾流情况,结果表明,当风力机在偏航条件下运行时,一部分尖端涡向尾流区发展,另一部分发展为外流,从而导致尾迹区域减小.一些学者也利用风洞对尾流进行研究,如Schümann等[27]在风洞中将2台直径为1 m的风力机前后放置以组成小型风力机阵列,在雷诺数约为1.2×105环境下使用热线进行测量,进而研究尾流结构,通过测量发现塔架尾流在远尾流场中并不明显,但在近尾流场中会在与转子尾流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偏转.Talavera等[28]研究了由前后直径0.2 m的2台风力机所组成阵列的尾流恢复情况,结果表明,来流的湍流强度会极大影响尾流的恢复,湍流强度越大,尾流恢复越快.Iungo等[29]利用风洞研究直径为0.15 m的风力机轮毂位置处尾流稳定性,结果发现,轮毂高度处尾流稳定性沿流动方向提高,且随来流风速降低而提高. ...
Experimental characterization of wind turbine wakes:wind tunnel tests and wind LiDAR measurements
1
2016
... Lee等[25]对0°、30°、45°、60°偏航角下的风力机尾流进行了模拟,研究发现,在尾流场中轮毂和叶片尖端涡旋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随着尾流向下传递,这一相互作用会导致尾流结构越来越不稳定.Gao等[26]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模以研究不同偏航角下的尾流情况,结果表明,当风力机在偏航条件下运行时,一部分尖端涡向尾流区发展,另一部分发展为外流,从而导致尾迹区域减小.一些学者也利用风洞对尾流进行研究,如Schümann等[27]在风洞中将2台直径为1 m的风力机前后放置以组成小型风力机阵列,在雷诺数约为1.2×105环境下使用热线进行测量,进而研究尾流结构,通过测量发现塔架尾流在远尾流场中并不明显,但在近尾流场中会在与转子尾流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偏转.Talavera等[28]研究了由前后直径0.2 m的2台风力机所组成阵列的尾流恢复情况,结果表明,来流的湍流强度会极大影响尾流的恢复,湍流强度越大,尾流恢复越快.Iungo等[29]利用风洞研究直径为0.15 m的风力机轮毂位置处尾流稳定性,结果发现,轮毂高度处尾流稳定性沿流动方向提高,且随来流风速降低而提高. ...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ind turbine wake field considering yaw conditions
2
2021
... 实验采用的模型参考了WindPACT 1.5 MW风力机,风轮直径dT=1 m,轮毂高度zhub=1.2 m,叶片通过3D打印工程塑料制作而成,负载电机采用XD31SRZ直流电机,其他参数详见文献[30]. ...
... 另外,轮毂高度来流风速Uhub=7 m/s,对应叶尖速比λ≈5.7[30],基于风轮直径的雷诺数约为4.2×105,边界层高度δ≈2.1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