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特性模型 | 等效电路模型 | Rint模型 | 一个理想电压源与一个电阻串联 | 模型简单,参数测定容易 | 无法反映电池动态特性,精度较低,适用范围小 |
Thevenin模型 | n阶Thevenin等效电路模型以Rint模型为基础,串联了n个RC回路表示电池极化现象 | RC回路用于模拟电池动态特性,n越大,精度越高 | 未考虑因负载电流随时间累计导致的开路电压变化以及自放电等问题;n越大,计算量越大 |
PNGV模型 | 在1阶Thevenin等效电路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电容Cp来描述负载电流随时间累计导致的开路电压变化 | 计算量较低;相比于1阶Thevenin等效电路,模型精度更高 | 不能反映电池自放电问题 |
GNL模型 | 集成了上述4种等效电路模型各自的优点,2个RC回路分别表示浓差极化和电化学极化,结构更接近电池内部特性 | 相比于PNGV模型考虑了负载电流随时间累计导致的开路电压变化问题及电池自放电问题;精度更高,适用性更广 | 相比于PNGV模型,计算更复杂,计算量更大 |
开路电压-SOC 模型 | | 利用开路电压与SOC的关系计算电池端电压 | 计算简单 | 模型部分参数不具有实际物理意义,精确度较低 |
内特性模型 | P2D模型 | 将锂离子电池等效为由无数球型固相颗粒组成的电极(正负极)、隔膜及电解液组成的结构 | 精确度高,适用性较广 | 过于复杂,计算量大,且无法获得其解析解 |
SP模型 | 采用2个球型颗粒分别表示锂离子电池的正极和负极 | 结构简单,计算量小 | 在大倍率充放电条件下,模型假设不成立,计算误差大,适用范围小 |
简化P2D模型 | 对P2D模型的PDE进行简化 | 大大降低了P2D模型的计算量;比SP模型更精确,适用性更强 | 无法解决P2D固有问题,难以在线应用 |